固定资产评估是固定资产征收、处置的重要依据,固定资产评估涉及面广、专业性较强,项目单位因人员、专业技术力量不够,对评估报告是否合理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在进行固定资产处置时,大多直接依据聘请的第三方评估单位出具的评估报告,而忽视了评估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拟结合固定资产征收、处置审计工作实务,阐述资产评估活动中评估单位的委托主体、委托程序及评估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
突出的问题(一)评估前期评估单位的委托主体及委托程序存在的问题1、评估单位的委托程序与相关规定不符评估单位的委托程序应符合相关规定。在审计中发现,主办单位在履行招标或政府采购程序前就与评估单位签订了意向合同,不符合相关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程序的规定。如某项目单位在评估前就指定评估单位开展评估前期工作,待评估单位评估完成出具评估报告后,再与评估单位直接签订评估合同。
2、评估单位的委托主体不符合相关法规的规定评估单位选取的主体应符合相关法规之规定,如在审计中发现,某国有企业在处置某湖面资产时,该单位直接聘请评估单位对资产进行评估,而根据该省的相关法规,评估单位的选取应由省国有资源厅聘请,不应该由某国有企业直接聘 ...
在投标过程中,除了标书的编写,标书的检查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任何小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大部分投标人被废标的原因是由于投标人对招标文件研究不够深入,细节处理失当而导致的废标。那么,如何检查标书,对于投标人来说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事情,不可轻视,本期从完整流程介绍检查投标文件的注意事项,一起学习如何给标书“把关”。
一、投标文件总体检查1、检查项目编号与名称:投标文件整篇项目编号与名称是否正确。
实际工作中,经营部门因编标书较多,为了节省时间,很多时候投标书的编制是在原来已编制的投标文件中修改而成,有时因时间紧或者同时编制其他标书,可能会出现投标书项目编号与名称错误。
2、检查投标人名称:投标人名称与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银行资信证明等证明证书是否一致。
投标时有时因匆忙将投标人名称搞错的不在少数,如少字、错字,还有借别的单位资质的,帮别人编制标书的,就容易搞错投标人名称。
3、检查投标文件的排版:文本格式、字体、行数、图片是否模糊或歪斜,这些是否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编辑。
4、检查投标文件目录:投标文件是否编制目录,目录是否完成,是否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目录,页码 ...
让数字说话:审计,就这么简单赞誉这本书真实、生动地讲述了审计的概念、理论和工作,为圈外人揭开了审计的神秘面纱,也给业内人以新的视角看待审计这份工作。恰逢今年是我在这个行业的第30个年头,这本书让我回忆起一路走来的30年,从认识什么是审计,学习如何做审计,到经历审计工作的苦与乐。审计对不同的人有什么不同的意义?这本书将让你思路大开、一探究竟。
毕马威中国副主席、北方区首席合伙人冯定豪
审计学恐怕是会计学的学生们觉得最枯燥的一门专业课了,原因有很多,不过教材的实务融合度和语言风格一定是两个重要因素。一读到这本书,我认为这两个重要的障碍被跨越了。这本有趣、踏实的书应当归功于作者的公益心和多年的专业感悟。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 吴溪
大约是2002年的时候,孙含晖找到我,说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了点东西,想发给我看看,请多提宝贵意见。那时我们都还在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我是高级经理,他是一名年轻的审计经理,戴一副小眼镜,爱动脑筋,思考问题不拘一格。毕马威北京的办公室从京广搬到国贸再到东方广场东二座,但大家的工作节奏始终都是紧张忙碌的,加班
更是家常便饭,我很疑惑他哪里挤出来的时间写了20万 ...
八、违反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管理法规行为
本地方(部门、单位)大面积发生或者连续发生统计造假、弄虚作假
本地方(部门、单位)统计数据严重失实,应当发现而未发现
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组织实施营利性统计调查
授意、指使、强令统计调查对象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编造虚假统计资料
利用尚未公布的统计资料谋取不正当利益
包庇、纵容统计违法行为
拒绝、阻碍统计监督检查或者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
统计机构编造虚假统计数据
统计调查对象拒绝提供统计资料
统计调查对象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
泄露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未依法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超越职权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有关证书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核发有关证书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未依法对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有关事务中未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 ...
有同行邀请开展人力资源审计,题目太大,小编就唠唠对人事部门的审计吧。
因为:人力资源审计确实高大上,但审计它时,很务虚,而对人事部门开展审计,更具有实操性。
如果你非把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安到人事头上,说实话,有点高看他们了,他们接不住的。
无论是叫人事部,还是人力资源中心,它都只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或一部分职能,甚至也非核心环节!
企业的用人理念和内控环境才是人力资源能否充分利用的关键!
很多人印象中,人事部门也就干俩活儿:招人和裁人!
其实,除了招人,人事部的小活儿也不少,小编就讲讲接地气的审计程序,挑肥的捞哈!
一、招聘管理对大中型企业来说,用人时,是否搞裙带关系,还是需要看一下的。
比如,区域或城市公司老总,司机、厨师,后勤全他妈是自己人,最扯的连财务都是自己人,风险也是很大的。
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员工的花名册、简历需要简单看下,其中普通岗位看背景,重要岗位看背调,有异常的重点关注和跟进。
同时也要重点评价: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
入职管理也是一项重点审计项:有没有做入职引导?发出的offer有没有及时入职?或者有offer发过了又反悔了怎么处理的?入职培训与团建有 ...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各阶段实务方法审计目标:
1.对人力资源流程有个全面的理解;
2.评价人力资源流程和相关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
3.对支持人力资源流程的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质量进行评价。
审计程序:
一、准备阶段:1.和内部审计经理召开计划会议,对范围、方法和时间进行讨论,确定被审单位的期望;确定恰当的联络人。
2.对审计的领域有充分的了解:
A 获得和讨论任何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材料;
B 考虑在计划和执行审计阶段和人力资源专家讨论的必要性;
C 和审计组其他成员讨论他们在这个领域已经完成的工作;
D 了解人力资源最佳实务,另外查阅以前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审计报告;
E 查阅永久的政策和程序,例如书面的规定,以获得全面的了解。
3.发出包括了审计范围、途径和时间的审计通知书以及具体的文件需求清单到恰当的联络人,清单应包括以下方面:
A 现存的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的拷贝;
B 组织结构图和流程图;
C 新员工名单;
D 离职员工名单;
E 进入人力资源系统的用户名(此处理解为独立查询账号,内审网注)和密码;
F 查阅人事档案的权限。
4.计划和召开和人力资源经理的见面会,重新说明审计范围和时间安 ...
行政人事部作为一家公司有效运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制度流程的完善性、执行力都对公司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对项目公司进行全面审计时,行政管理方面的专项审计也显得尤为重要,本篇将就部分地产公司行政人事管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享,从而进一步探讨在公司的日常管理中,应如何加强行政管控以促进公司的良性发展。
何为行政人事管理行政人事管理主要业务组成
物资采购
资产管理
薪酬
招聘
福利发放
考勤
人员培训
业务招待
车辆管控
如缺乏完善的制度流程约束,易造成公司资产的丢失、损坏或冗余浪费,也易产生公器私用等舞弊现象。
行政人事业务存在的风险点
资源丢失、资源浪费
滥发福利、任人唯亲
公器私用、损公私肥
采购舞弊、吃回扣
行政人事管理审计
※相关制度流程是否符合集团规定、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优化空间
※相关业务实操是否按制度流程执行
※关注风险点控制,进行抽样或穿行测试,防微杜渐,提出合理化建议
审计关注点及方法
审计方法一、进场前准备
二、具体审计实施(一)物资采购审计采购业务作为一个“花钱”行为,较为容易发生舞弊,因此在审计时要特别注意,行政采购业务 ...
无论什么科目,都有共性,
第一步,用四大洋气的说法即tie数。说得文绉绉一点:获取并复核短(长)期借款科目余额表,编制短(长)期借款的审定表和明细表,确保短(长)期借款在财务报表、审定表、明细表和披露表中的金额核对一致。说白了就是帐表核对一致,企业的帐和报表的数都没对清,做程序也是抓瞎。
这里有一点特别提示,财会[2019]6号文发布后,基于实际利率法计提的金融工具的利息应当包含在相应金融工具的账面余额中,即计提的借款利息应列报于相应借款项目。也就是说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的数会包含应付利息,这不是孤例,很多科目账面核算的数,和报表要列报的数,往往不是简单的对应。
第二步,获取借款台账。我们找企业要借款台账,企业财务如若说没有台账,管她真没有还是假没有,直接将借款台账模板发给企业财务,让之填写。拿到借款台账,首先还是得tie数(都是血泪的教训),tie不上就让企业重填,直到填一版tie得上为止。
之所以费尽心思拿到借款台账,是因为这能帮我们省很多事,台账里很多信息直接往底稿里粘贴即可。像是四大类借款类型:1质押、2抵押、3保证、4信用、像是借款合同编号、借款用途、借款起止 ...
无论什么科目,都有共性,
第一步,帐表核对一致,企业的帐和报表的数都没对清,做程序也是抓瞎。财务是凭证—明细账—辅助账—总账—报表这样一个过程,一环接一环必然是扣上的。顺理成章,养成好习惯,企业给我们的资料,随手和帐表核对。不然,时过境迁,再Q客户,说之前提供的这部分资料不行,那就社死。
第二步,获取单位的利息台账,和借款台账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是同样的套路,我们找企业要利息台账,企业财务如若说没有台账,管企业真没有还是假没有,直接将利息台账模板发给企业财务,让之填写。拿到台账首先就是和账面数对上,对不上,让企业造一个能对上的或者解释清楚差异。
第三步,重测利息。利息无非是本金利率天数,官方一点:利息测算的公式为=借款本金借款日利率借款天数=借款本金年利率/360天借款天数,以天为口径逐笔重新计算,一般底稿里都自带公式往下一拉即可。差异较小,小于SAD(明显微小错报临界值),自然皆大欢喜。有差异,不得慌,就询问,要解释,常见情况被审计单位会说:合同写明的借款日期和还款日期与实际还款日期不一致。有解释,不得信,询问是一个证明力很弱的程序,借款还款无非是资金流入 ...
无论什么科目,都有共性,
第一步,帐表核对一致,企业的帐和报表的数都没对清,做程序也是抓瞎。审计的思路,一个字概括:拆。会计是从凭证到明细账,明细账到总账,总账到报表的过程,而审计,恰恰相反,我们先看报表,再看明细,最后才是抽凭。
第二步,了解,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说是第二步,其实是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之前的步骤,实务中,往往是放飞机的重灾区,即使不放飞机也是本末倒置,实质性程序都做完了,才补这么一张底稿,抑或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人与做实质性程序的人割裂开来。求人不如求己,了解企业是我们开底稿的铺垫。放到管理费用来说,我们了解企业的业务,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才能大致感知企业管理费用的大头应该是啥,怎样的变动趋势才是符合企业实情的,财务不过是业务的体现。
第三步,分析。有了解,分析就会顺畅,一是分析报表结构,二是年度波动,也就是财务费用里头讲的上期本期对比分析,三是月度波动,对年度波动的拆分,四是Benchmarking(财务费用里头介绍过的),五是其他分析,就像往来有其他,报表里有其他资产、其他负债,这行就是如此,总有兜底的东西。
报表结构分析,得结合行业,结合企业所处阶段。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