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也是企业比较常见的业务,通过分析,我们清楚,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要包括前期采购本期支付、本期采购本期支付、本期预付和一些其他的特殊事项。
特殊事项主要包括应收冲应付、应收票据背书支付货款等。
前期采购本期支付我们可以通过应付帐款、应付票据的变化进行反映,从资产负债表角度上,主要体现为应付帐款、应付票据的期初-期末,但这里不包含本期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导致的应付帐款、应付票据的减少。
本期采购本期支付主要体现为本期购买的全部存货-本期赊销部分的存货+本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进项税额不包含特殊业务导致进项税额的增加部分。本期购入的全部存货可以体现为本期期末存货-本期期初存货+本期减少存货-本期非购买活动导致的存货增加-本期发生的制造成本;其中本期减少存货主要表现为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等因素导致的存货减少。本期赊销部分的存货可以用本期应付帐款、应付票据的增加来体现。主要计算的方法为应付帐款、应付票据的期末-期初。
本期预付主要表现为本期预付的增加数;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为预付账款的期末-期初;但如果企业在账务处理中,在预付中也反映购 ...
合并报表的抵消分录至少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长投和权益的抵消,内部往来的抵消,内部交易的抵消,小编后续会出合并抵消原理的系列专题,分别从长投权益抵消、内部往来抵消、内部交易抵消进行解读,今天我们先讨论内部交易的抵消原理。首先明确一点,内部交易分为顺流交易和逆流交易,其原理一样,只不过逆流交易多出一笔少数股东的会计处理。下面我们先从顺流交易讲起。举个栗子:假设A公司与B公司是母子关系,A公司系B公司的母公司,B公司系A公司的全资子公司。A公司本期单体利润表的营业收入100万元,系向B公司销售产品取得的销售收入,该批产品的销售成本为80万元,A公司销售毛利率20%。B公司购进该批商品财务入账100万元,同事在本期将该批购进商品的60%实现销售,其销售收入为78万元,结转销售成本为60万元,B公司销售毛利率为30%,列示于B公司的单体利润表中;剩余的该批商品40%则形成B公司的期末存货40万元,列示于B公司的单体资产负债表中。
一、审计理论中合并抵消分录如何处理?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其抵消处理如下:借:营业收入100 贷:营业成本 92 存货 8 为 ...
有些小伙伴反馈《合并报表抵消分录原理通俗解读系列(二)之长投权益抵消》案例有些地方还是比较模糊,小编将上篇推送文章又进行了更加细致的修改,放到今日文章推送的第二篇,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查阅。
在上篇文章《合并报表抵消分录原理通俗解读系列(二)长投权益抵消》的末尾,我们了解到,不管用成本法直接抵消还是转权益法调整后再抵消,子公司实现净利润未分配的部分最终都无法抵消,既然这样,我们可否利用成本法直接抵消,而不必先转为权益法再进行抵消这种多此一举的方式进行呢?今天我们将继续讨论长投权益的抵消原理。
一、长投权益抵消究竟抵消的是什么?在上篇文章中,小伙伴们已经知道了,长期股权投资实际是投资方账上核算的被投资方净资产的份额,在合并层面看来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都是虚的,为反应资产的真实性,所以我们要将二者进行抵消,即资产余额的抵消。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问,这个只是长投权益抵消分录其中之一,还涉及损益的抵消,这又该如何理解呢?长投权益的抵消共包括两个部分,小编将其分为“余额的抵消”和“发生额的抵消”。
“余额的抵消”就是指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的 ...
从上篇文章《合并报表抵消分录原理通俗解读系列(一)内部交易抵消》我们知道,合并报表的抵消分录至少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长投权益抵消、内部往来抵消、内部交易抵消,今天我们继续讨论长投权益的抵消原理。
一、长期股权投资与所有者权益的恩怨情仇(合并日)小伙伴们都知道,长期股权投资是投资方账上核算的会计科目,站在投资方角度,它代表的是投资方的投资资产。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站到被投资方来看,这个长期股权投资其实核算的被投资方净资产在投资方所占的份额。
那站到集团角度呢?假如投资方与被投资方是母子公司关系,那么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的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其实都是虚的,这是因为两个公司分别站在各自主体角度进行的会计处理,在集团合并层面不应存在,所以就要进行合并抵消处理。这样说起来有些空洞,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下。
举个栗子:假设A公司与B公司是母子关系,A公司系B公司的母公司,B公司系A公司当期出资100万元成立的全资子公司(即100%控股)。A、B公司当期未发生其他经济业务。
1、站到母公司A的角度,其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100
贷:银行存款 100
2、站到子公司B的角度,其账务 ...
1.分组聚合函数(groupby)类似SQL的groupby那样的数据透视功能。可以使用pandas库的groupby函数来实现分组聚合操作。
举例:
有一个A表,分别有甲项目和乙项目,甲项目连续两年的销售为50万元和54万元,乙项目连续两年的销售额为74万元和56万元。
现在求甲项目和乙项目的各自销售额之和,具体如下:代码:
12345678910111213import pandas as pd## 创建A表data = {'项目名称': ['甲项目', '甲项目', '乙项目', '乙项目'], '销售额': [50, 54, 74, 56]}df = pd.DataFrame(data)## 按照“项目名称”进行聚合统计grouped = df.groupby('项目名称')result = grouped.sum()## 打印结果print(result)
运行结果:
销售额
项目名称
乙项目
130
...
1. 到底什么是IT审计?IT审计是检查和评估自动信息处理系统和相关的非自动处理流程及两者之间的接口关系。是独立于信息系统本身、信息系统相关开发、使用人员的第三方-IT审计师采用客观的标准对信息系统的策划、开发、使用维护等相关活动和产物进行完整地、有效地检查和评估。
2. IT审计的目的是什么?IT审计是搜集并评价审计证据,以判断信息系统和相关的资源是否可以充分、安全地保有资产,维护数据和系统集成及其可用性;是否可以提供相关和可靠的信息,有效地利用资源,并卓有成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是否存在有效的内部控制从而合理保障业务、运作和控制目标的实现,及时的预防、发现和纠正不良事件的发生。
3. IT审计主要工作职责有哪些?IT审计的主要工作有:
与IT部门合作,识别和分析评估IT风险,制定控制目标、标准、程序和流程;了 解和分析IT控制相关的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和体系标准等;了解IT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进展和信息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
编制IT审计计划,执行IT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方式有年度IT审计和IT专项审计等,审计的内容则包括一般性控制审计(ITGC ...
一、审计计划阶段计划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其主要工作包括:
(1)了解被审系统基本情况了解被审系统基本情况是实施任何信息系统审计的必经程序,对基本情况的了解有助于审计组织对系统的组成、环境、运行年限、控制等有初步印象,以决定是否对该系统进行审计,明确审计的难度,所需时间以及人员配备情况等。
了解了基本情况,审计组织就可以大致判断系统的复杂性、管理层对审计的态度、内部控制的状况、以前审计的状况、审计难点与重点,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审计。
(2)初步评价被审单位系统的内部控制及外部控制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防止舞弊和差错而形成的以内部稽核和相互牵制为核心的工作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特别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信息系统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这些变革无疑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同时也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是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有力保证。依据控制对象的范围和环境,信息系统内控制度的审计内容包括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类。
一般控制是系统运行环境方而的控制,指对信息系统构成要素(人、机器、文件)的控制。它已为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外围保障,影响到计算机应用的成败及应用控制的 ...
01信息系统审计全景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持,随之而来的风险也与日俱增,审计师首先要关注信息安全,还要关注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当然在信息化系统采买、开发环节也是需要格外重视的,要进行IT审计,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确定IT审计目标和范围:IT审计范围包括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业务流程等。
设计IT审计计划:IT审计计划应包括审计资源、时间表、强制执行程序和政策,以确保IT审计能够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收集关键数据:收集与IT审计目标相关的数据,包括安全日志、配置文件、操作日志、安全策略及程序等。
进行安全分析:安全分析是IT审计的核心,需要评估系统的安全性、风险和合规性。
提出审计意见:IT审计意见应包括系统存在的问题、风险、建议和解决方案。
提供报告:IT审计报告应包括审计范围、审计目标、结果、结论和建议,以帮助组织完善其IT安全策略。
跟踪追踪问题和改进:IT审计的最后一步是跟踪和追踪问题,同时监督改进措施的实施和效果。
我们可以分为中心机房审计、硬件系统审计、软件系统审计。
02中心机房审计
中心机房审计是一种对组织中心机房的 ...
2011年初全国“两会”上,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分别在议案和提案中提出“三公消费”问题。2011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承诺当年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当年7月,中央部委首次公开“三公”经费(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近年来,随着八项规定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一系列规范的落地,三公经费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中央决算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报告显示,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29.86亿元(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安排的经费),到2020年,已不足2010年的三分之一。因公出国(境)活动是政府部门对外交流合作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三公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公出国(境)经费使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公出国(境)活动的违规形式也逐渐呈现出隐蔽化、复杂化,笔者因此就因公出国(境)经费执行过程中一些审计经验与各位读者分享。
一、关注制度建设情况初次接触被审计单位,应对被审计单位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进行检查,这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