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量附表可以在录入凭证的时候指定,也可以根据科目余额、发生额分析填列,那在录入凭证时什么类型的凭证需要指定附表项目?
这里对需要指定附表项目的情况做了一下总结:
从凭证的角度上,进行分析。
从凭证中是否有现金科目、凭证中是否有损益类科目、主表项目是否涉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从三个维度来判断是否需要指定现金流量附表项目。
凭证中是否只有那些影响了净利润但不产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或产生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不影响净利润的凭证才需要指定附表项目。
系统根据凭证分录是否包含现金或损益类科目以及现金科目的主表项目是否指定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来判断是否需要指定附表。
附表项目调整:是指附表项目之间的调整,两个附表项目一个调增,一个调减,附表项目流量金额总额不变。主要是为了处理有些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需要指定附表但是根据系统的处理逻辑却又不需要指定附表的情况。(一般调整是为了使现金流量附表某些项目的金额与其它报表或科目余额表的相关项目的金额一致,如:“固定资产折旧…”项目 与 “累计折旧”科目的发生额一致)
今天推文写一下现金流量附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沟通:1、 现金流量附表概述
2、 现金流量附表结构
3、 现金流量附表编制方法
针对于现金流量表附表的推文,计划发两篇,本文为第一篇。后续会更新第二篇,通过具体案例对原理进行解读。现金流量附表概述
大家都清楚,现金流量表包含两部分,即现金流量主表和现金流量附表(现金流量补充资料),现金流量主表是根据直接法直接编制,在报表上直接填列各个项目的金额,而主表上各个项目也比较直观、通俗、易懂。
现金流量附表是根据间接法进行编制的,是以净利润为起点,通过一些报表项目的加减运算,最后计算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来,现金流量附表是把净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进行比较,可以让企业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去了解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分析企业净利润的质量。
现金流量附表的结构
现金流量附表的结构从上到下我们能看出:
以净利润为起点,通过一些项目的调整,最后得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在现金流量表的思维中,净利润是由经营活动净利润、投资活动净利润、筹资活动净利润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与现金流 ...
企业财务人员编制现金流时,大部分是通过erp软件,在录入凭证时,通过指定现金流量项目,然后出具现金流量表,这个工作在录入凭证的过程中完成的,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对经济业务非常熟悉,能正确的指定具体的流量项目。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
而审计在对账务进行审计的时候,也会出具一套现金流量表,而审计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审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结合企业的科目余额表、具体的业务凭证来编制现金流量表。
我们说,编制现金流量表以收付实现制为依据,收到了现金或支付了现金,根据款项的性质🈯定流量。
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指的是具体的发生额,取得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资料,那如何进行编制呢?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是企业最常见的业务,那我们如何通过间接法进行计算呢?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需要从收入、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合同资产和预收账款科目中去分析。按照间接法来编制,基本分析思路如下:
首先,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所对应的凭证无非这几类,现销业务、赊销业务,收回货款,收到预收款。具体凭证如下:
确认收入时:
借:货币资金(应收账款)
贷:营业收入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收回货 ...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支出主要包括材料、人工、费用。从现金流角度上,人工主要体现为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能如实反映本期企业为获取职工劳动而支付的报酬。
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上,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主要体现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的借方发生额。这里所谓的应付职工薪酬的借方发生额是指以现金、银行或其他转账而支付的部分,这里需要剔除应付职工薪酬借方发生额中的非付现部分。
应付职工薪酬,核算公司应承担的所有职工的薪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社会保险费、公积金、辞退福利等。一般情况下,应付职工薪酬贷方发生表示计提数,借方发生表示实发数,但前提是严格执行会计准则的核算标准。
假设:
应付职工薪酬贷方发生额,均为本期需计提的成本和费用,或需要资本化的金额;对方科目一般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研发支出、在建工程科目。
应付职工薪酬借方发生额,均为本期实际支付给职工的现金或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如果上述情况成立:
通过公式表示为:应付职工薪酬的年初余额+本期计提的薪酬-本期支付的职工薪酬=期末应付职工薪酬;
另外,支付的个税需要反映在 ...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也是企业比较常见的业务,通过分析,我们清楚,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要包括前期采购本期支付、本期采购本期支付、本期预付和一些其他的特殊事项。
特殊事项主要包括应收冲应付、应收票据背书支付货款等。
前期采购本期支付我们可以通过应付帐款、应付票据的变化进行反映,从资产负债表角度上,主要体现为应付帐款、应付票据的期初-期末,但这里不包含本期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导致的应付帐款、应付票据的减少。
本期采购本期支付主要体现为本期购买的全部存货-本期赊销部分的存货+本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进项税额不包含特殊业务导致进项税额的增加部分。本期购入的全部存货可以体现为本期期末存货-本期期初存货+本期减少存货-本期非购买活动导致的存货增加-本期发生的制造成本;其中本期减少存货主要表现为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等因素导致的存货减少。本期赊销部分的存货可以用本期应付帐款、应付票据的增加来体现。主要计算的方法为应付帐款、应付票据的期末-期初。
本期预付主要表现为本期预付的增加数;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为预付账款的期末-期初;但如果企业在账务处理中,在预付中也反映购 ...
阅读提示:这篇文章对合并抵消分录的实务解读可能有些颠覆一些财务或审计人员的认知,解读部分的内容小编按照楷体书写,已经理解的小伙伴可以直接略过,不影响您的正常阅读。
上篇文章《合并报表抵消分录原理通俗解读系列(四)长投权益抵消》中,我们按照成本法做出合并抵消分录后,又通过案例佐证了准确性,初步明白了合并抵消原理的实质。有小伙伴在后台留言,问到案例中未涉及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等权益科目,那么这些项目在合并报表抵消分录时又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今天小编拿注会教材案例进一步解读,从实务角度继续讨论长投权益的抵消原理。
一、长投权益抵消分录的实质案例再解读在上篇文章中,我们知道了长投权益的抵消共包括两个部分,即“余额的抵消”和“发生额的抵消”。
“余额的抵消”就是指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的抵消,是为了在合并层面还原资产的真实性才做的抵消。
“发生额的抵消”就是指损益的抵消,即母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的利润分配项目的抵消,目的在于在合并层面还原利润的真实性才做的抵消。
按照成本法做出合并抵消分录后,我们也利用公式佐证了正确性。今天小编拿注会教材案例进行再次验证。
注会教材案例 ...
今天主要整理一下现金流量附表中每一个项目的取数逻辑。
1、净利润该项目根据利润表净利润数填列,与利润表的净利润数据一致。
2、资产减值准备本期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累计数,与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金额一致。
3、信用减值准备与利润表的信用减值损失的金额一致。
4、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与账上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的发生额一致。
5、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或收入)明细账分析填列。
6、固定资产报废损失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分析填列。
7、财务费用分析填列,填列不属于经营活动的部分。反映的是投资、筹资过程中发生的财务费用;一般情况下,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手续费支出、经营票据贴现,我们认为是经营活动,除此外,基本为非经营活动。
8、投资损失(减:收益)=投资收益(借方余额正号填列,贷方余额负号填列),与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金额一致。
9、存货的减少(减:增加)=期初存货价值-期末存货价值-本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或者=期初存货账面原值-期末存货账面原值+期末存货跌价准备- ...
1.分组聚合函数(groupby)类似SQL的groupby那样的数据透视功能。可以使用pandas库的groupby函数来实现分组聚合操作。
举例:
有一个A表,分别有甲项目和乙项目,甲项目连续两年的销售为50万元和54万元,乙项目连续两年的销售额为74万元和56万元。
现在求甲项目和乙项目的各自销售额之和,具体如下:代码:
12345678910111213import pandas as pd## 创建A表data = {'项目名称': ['甲项目', '甲项目', '乙项目', '乙项目'], '销售额': [50, 54, 74, 56]}df = pd.DataFrame(data)## 按照“项目名称”进行聚合统计grouped = df.groupby('项目名称')result = grouped.sum()## 打印结果print(result)
运行结果:
销售额
项目名称
乙项目
130
...
2011年初全国“两会”上,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分别在议案和提案中提出“三公消费”问题。2011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承诺当年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当年7月,中央部委首次公开“三公”经费(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近年来,随着八项规定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一系列规范的落地,三公经费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中央决算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报告显示,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29.86亿元(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安排的经费),到2020年,已不足2010年的三分之一。因公出国(境)活动是政府部门对外交流合作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三公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公出国(境)经费使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公出国(境)活动的违规形式也逐渐呈现出隐蔽化、复杂化,笔者因此就因公出国(境)经费执行过程中一些审计经验与各位读者分享。
一、关注制度建设情况初次接触被审计单位,应对被审计单位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进行检查,这不 ...
导读:根据《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及领导安排,总经办审计组对母公司的差旅费进行专项审计,审计过程中我们实施了适当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按照既定的审计方案,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总经办审计组于20XX年X月X日对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期间母公司的差旅费报销进行了审计,并对出差管理进行了延伸审计。
一、审计目标及范围审计目标:对公司出差管理、差旅费报销审批等流程及差旅费用报销政策的执行情况做出客观评价,促进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改善措施.
审计内容:集团母公司出差申请流程,出差管理,差旅费报销申请流程,差旅费发生的真实性及合理性,报销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等。
二、审计程序此次审计对被审部门关于差旅费的报销的相关制度、流程的建立健全进行了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有效性进行了解,对差旅费报销的异常情况进行延伸审计,查看报销审批单及对应的报销原始凭证,汇总分析报销数据,并关联出差申请单,查看原始票据的日期及内容是否与出差行程一致。通过询问、观察、检查、重新计算等审计程序,我们获取了必要的审计依据。
三、审计发现1.存在OA账户给他人使用及使用领导账号替他人报销的情况
审计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