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八方莫若重大资产重组,神出鬼没不及体外循环资金。
谈体外循环资金(又名资金体外循环)之前,先以制造业为例,结合现金流量表,聊聊(体内)资金循环。
一个企业的成立,往往先是注资: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随后开始买设备: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买材料: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生产需要时间,重资产行业前期投入都是不菲的,往往都会有融资需求。常见融资方式有向银行(或类似金融机构)借款: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有发行债券: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
钱够了,设备与材料买齐了,就可以开始生产,开始销售了。别人替你干活,图钱,得发工资: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万事具备,开卖: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税收是财政大头,赚不赚钱,交税(孝敬祖国母亲)都是不可避免的:支付的各项税费。
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资金如此周而复始,中间还杂着发薪水与交税款等,适当的融资,利于做大做强,利于现金不断流。
真正意义上体外资金循环应当是完全游离于表外的。
供应商返点直接打到老板私人账户(知道 IPO 为啥要中介死盯着个人卡搞了趴),老板拿这些钱可以用来给客户返点(依旧是通过个人账户 ...
|
1、【发函前】样本选择
①销售额较大或应收余额较大的客户,函证各期销售额及应收账款余额;
②本期新增客户且收入排名靠前;
③账龄较长;
④近期存在债务纠纷;
⑤交易频繁但期末余额较小或零余额;
⑥合并范围外关联方;
⑦随机样本;
2、【发函前】地址核对①纸质函证: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天眼查、企查查等第三方平台查询函证客户和供应商的工商登记地址,与函证邮寄地址进行比对;获取的其他资料(如合同、发票显示的地址)进行核对;
②电子邮件函证:核对收件人邮箱后缀与被函证客户的单位名称及官网显示的企业邮箱后缀是否一致;通过 WHOIS(https://who.is)、中信保报告查询被询证客户邮箱地址后缀的所有者,核实是否与被询证客户名称、地址等相匹配;
此处可以运用王建斌大神的审计工具箱去比对经纬度,具体可视化发现两地址之间的差异;
差异原因:
A. 地址位于不同省份的合理性理由:
B. 两个地址位于相同省份不同城市&两个地址位于相同城市不同行政区
多数为函证客户和供应商的办公地址搬迁或函证客户和供应商为方便接收函证要求邮寄至其实际办公室地址所致;
注意打 ...
资金和票据都是简约而不简单的科目(尤其是新金融工具准则之下),而应收票据和应收款项融资的底稿开起来恰如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审计程序与审计思路并无本质区别。
分类一:应收票据(商业汇票)根据承兑人的不同,可以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这是伏笔)
顺带提一嘴,银行汇票的出票人是银行(兑付性极强,故而这玩意搁其他货币资金核算),商业汇票的出票人是工商企业。
分类二:企业作为收票人或者被背书人,收到票据后大致以下三种(把票据整没的)行为是合法的:
A 坐等收钱:持有至票据到期,从承兑人处获取现金流;这说明企业要么不差钱,要么有更好的融资手段。
B 转给供应商:根据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将票据背书给供应商,作为货款支付;若背书给非供应商,可见没有真实交易支撑,是违反票据法的。
C 当给银行:票据未到期,提前通过银行贴现,以支付贴现利息为代价提前获取现金流。贴现率往往比银行贷款利率低,是较优的融资手段(文末有解释)。
到底如何区分应收票据和应收款项融资呢。
若企业以 A 为主,基本不存在 B 或者 C,说明管理该票据的业务模式是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应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
核心动作还是先拿到票据备查登记簿(票据台账),拿到台账先细节测试三五笔(似乎称之为穿行测试更妥帖),某些财务小萌新台账都不会造,林子大了
某些老五审计师的细节测试,就是排序明细账后复制粘贴,勾勾一打就飞机掉了。。。
某些流派要求底稿记录有哪些附件,有点点审计经验的人都能脱口而出。。。某些流派规定,有问题(异常)的附件才扫描留档。。。到处都是放飞机的空间
另外,某些老六企业票据台账是动态的,何谓动态:票据一旦背书或贴现,便将其从台账中删掉。。。
不是 S 就是 M,前者好解决:现在一笔笔梳理造出台账+以后规范内控,好好留痕
以 2022 年审为例,将票据台账筛成三大块:期末票据明细(收票日<2022-1231+承兑 or 背书 or 贴现日>2022-1231)、已背书未到期票据(到期日>2022-1231+背书日在审计期间)、已贴现未到期票据( 到期日>2022-1231+贴现日在审计期间)。。。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然后开始 6+N 判断,浮生的审计小神器可以白嫖,0-1-运行,麻瓜式操作
**期末票据明细分成两拨:**非 6+9 银承兑汇票=应收票 ...
替代测试,顾名思义,就是作为替代性的测试,说了等于没说
一言以蔽之:主要是针对函证无法收回或者函证程序很可能无效时,翻翻凭证,并将其内容复制粘贴到审计底稿中,最好凭证顺便扫描一份当作审计证据
在审计实务中,函证无法收回,基本属于家常便饭,因此替代测试也成为了常规程序所以:如何设计并执行替代测试,怎么来考虑替代测试的有效性
A 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在设计内控和实质性程序时,就评估执行替代测试的有效性如果替代测试是无效的,那执行也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公司的内控流程存在较大缺陷,那么通过内部的流程等支持性文件,来做替代测试,结果很有可能是无效的
只有在替代测试预期有效的前提下,我们才考虑如何去设计和执行
一言以蔽之:内控有问题,凭证不规范,或者凭证就是造的,那自然抽凭证这件事毫无意义
B 设计针对性的替代测试:如果没有回函的情况下,实施替代测试是有效的,则进一步去设计相关针对性的替代测试
比如:应收账款余额的认定,函证无法收回时,我们一般从两方面来执行“替代测试”:溯源和追踪
溯源:
如果能够确认期末余额是哪几笔交易组成的,那对这几笔交易所相关的支持性文件检查,比如应收账款,由于是销售形成,就 ...
A 预付账款与潜亏
指在产品或劳务尚未交付或提供时支付给对方的款项,结算方式为先付款、后发货
(供应商强势市场),一般是针对稀缺性产品比如高档酒类、定制化产品等,所以一般而言一家公司的预付账款的金额不会太大,毕竟市场经济下公平竞争(不行就换一家)。
有些情况下,像收入下降厉害、产能过剩、原材料等库龄偏长等情况下发生的预付款,都需要保持职业怀疑。
真实性无疑是要发函证的,检查程序就是检查采购合同、银行回单、发票、入库单等, 了解合同履行情况, 分析公司报告期期末大额预付款的具体原因。
做这个科目的时候,需要划分款项性质,一般分为以下几类:预付材料款、预付设备款、预付服务款、预付工程款等(什么租金、推广费也有),针对这些款项性质,一方面是对明细占比进行分析,一方面是为了后期与现金流量表进行核对。
即现金流量表中,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到的现金,要从预付账款的借方取数字,在做底稿的时候要找到哪些客户是与企业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相关的。
B“潜亏”的概念(老会计用语)
总结一句话就是:不能以未收到发票作为不结转成本费用、不转固的理由
情形:①预付材料款和劳务款:已经生产出产品实 ...
程序合为险而执,底稿合为查而开。往来科目思路都大同小异,重复部分略过。
老规矩,先了解预付账款是什么,即会计拿着预付账款怎么玩,怎么做账。预付账款是指企业按照购货合同的规定,预先以货币资金或货币等价物支付供应单位的款项(是不是有股子淘宝定金的味道)。
第一步取数,看账(科目余额表+明细账),要报表,催资料,帐表数据核对一致。第二步,获取或编制明细表。其实明细表的要素就包含着如下诸多程序执行的结果。
a 期末负数重分类。有些公司在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只会选择一个科目核算,某些公司会只有应付,预付全部以应付的负数形式呈现。不能上头,简单粗暴地进行重分类,万一是错账呢。
By the way,双边挂账。预付和应付存在同一个供应商挂账的,A 是被审单位核算错误:收到货和发票后没有冲预付账款,B 是被审单位与该供应商存在多个产品的采购
(多个合同),前者需要对冲,后者一般不能对冲。
b 划分账龄: 一样,不赘述。绝大部分制造型企业(大型船舶制造一类除外),预收(新收入准则中换了马甲:合同负债)和预付的账龄,通常应在 1 年之内,因为企业一个完整的经营周期就几个月(哪有拖着既不发货,又不退钱的道理 ...
预付账款通常与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相联系,即预付货款,工程款,设备款等(这也是审计人的常规动作:划分款项性质)
钱付出去了,该不该付?付多少?什么时候付?
我们要综合期末预付款的结构、账龄、前后变动、甚至是供应商的数量分布等各个因素去看
首先分享一个在建工程-预付账款的公开舞弊案例:
金亚科技2014年披露的原始年报显示,预付给四川宏山3.1亿元的工程款用于建设金亚智能物联网产业园基地项目,但实际上并没有支付,属于子虚乌有而虚构出来的,在之后的自查报告里金亚科技进行了追溯调整,对上述预付款进行全额调减金亚科技的上述工程项目投资总额为7.75亿元,而四川宏山承接过的工程项目都比较小,公司资质也一般,从公开资料里未查询到相关招投标信息
按照签订的施工合同条款,金亚科技需提前预付40%的合同款,支付比例之高、金额之大实属罕见,违背正常商业逻辑
再和大家分享一个亲身经历过的实务案例:曾经的一家客户,了解项目时发现:
(1)公司20年签订了土建合同,开始建厂房,中间由于建材价格上涨,供应商提出要预付一笔款锁价,公司也付了,后续公司继续按照工程进度付款,并没有抵预付款;同时我们关注到,年底时以 ...
第一步取数,看账,要报表,催资料,帐表数据核对一致。
第二步获取或编制明细表。其实明细表的要素就包含着诸多程序执行的结果。
a 期末负数重分类、划分账龄: 一样,不赘述。优秀的闲得慌的审计还会详细到具体凭证(翻凭证真是无处不在啊),去对账龄进行复核,毕竟调节账龄与虚构交易都是常见手法。
b 划分款项性质:其他往来素有垃圾筐之称,部分财务人员,每当不知道搁哪里,就会用其他往来兜底,(某种角度,这也是财务人员做账水准的体现)此乃公司进行财务操纵(瞎折腾)的重要渠道,此乃一个公司资金转出体外最为便捷的途径。我们需要了解款项的属性,以及其背后的基础业务的真实性。
常见分类有押金保证金、备用金、应收补贴款、应收暂付款、关联方往来(区分合并范围内和合并范围外)等。
不能张嘴一问,性质一填完事,划重点:还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基础业务的真实性。
询问途中,如若企业财务人员说不清楚该笔款项的用途或所说用途没有合理证据证实,审计人员应该追加细节测试(翻凭证,看附件),必要时可寻求公司实际控制人确认。
C 划分款项性质时,可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费用性挂账。然而清理费用性挂账,还是靠翻凭证发现,当然你靠询问,企业老 ...
制造业存货有亿点点难,毕竟虚增存货=降低成本
倒不是因为诸如:了解、分析、处理进销存、计价测试、监盘、跌价测试、截止测试、细节测试这些规定动作一大堆
不全是因为其得细化为原材料、库存商品、发出商品、委托加工物资、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合同履约成本云云
插一嘴合同履约成本与存货的关系
对于一般性的生产制造企业来说,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存货。履行合同所发生的成本,实际上适用的是存货准则
合同履约成本,更多的适用于建筑施工和服务型企业,可以理解为取代了原建造合同准则使用的科目与原服务类公司使用的劳务成本等科目
切回来,难度有N,一是进销存混乱抑或没得进销存;二是成本核算有问题(是错的);三是跌价;四是账是账,实是实(在申报期之外,卡准一个时点,直接以盘盈盘亏的方式怼平,成本结转必然是有大问题的,让问题埋在垃圾时间是最简单的玩法)。。。
先说规定动作,了解啥
了解存货的一生,整个过程的“物”是怎么流转的,涉及哪些关键节点,涉及哪些原始单据(采购单、验收单、领料单、入库单、出库单等)
了解成本核算,如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展开细讲能唠几万字
了 解 产 品 , 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