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内审常被问,懂不懂工程审计
这就尴尬了
毕竟有逼格的所张口就是首次公开募股,闭口就是重大资产重组,整个发债都嫌丢人,哪怕昂扬在资本市场最底端
谈笑有律师,有券商,往来无造价,无监理
言归正传,是不是可以拿固定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循环+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套一套
毕竟在咨询行业浪过,哪怕屁都不会,依旧春风满面,有的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论与模型(忽悠能力)
不扯麦肯锡七步成犊子,铩羽而归,乖乖翻了下我司知识库
唯见名曰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的老疙瘩,照样是内控+实质性的老一套
我司内控这玩意完全就是照虎画猫
试想人家问:懂不懂工程
邪魅一笑,小生至少会关注工程项目五方面的风险
一是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容易导致难以实现预期效益或项目失败
二是项目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商业贿赂,容易导致中标人实质上难以承担工程项目、中标价格失实及相关人员涉案
三是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技术方案不落实,概预算脱离实际,容易导致项目投资失控
四是工程物资质次价高,工程监理不到位,项目资金不落实,容易导致工程质量低劣,进度延迟或中断
五是竣工验收不规范,最终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工程交 ...
扫个尾,将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一锅端,二者的审计思路和审计程序和其他长期资产区别不大。
此外,还有需要结合研发支出、研发费用等科目一起审计的事项,单独开一篇再说趴。
第一步取数,看账,要报表,催资料,帐表数据核对一致。
§ 弯弯绕绕明细表
第二步获取或编制无形资产明细表,按理来说,企业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一样,都是能导出明细的,明细里本年摊销、累计摊销、原值、摊销年限、入账时间等等都会列得明明白白,也能和帐表对得上。
当然,摊销政策和折旧政策一样,可翻阅以前年度报告,会计政策里头都是会披露的。
明细表主要看无形资产的构成,常见的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对于医药企业,药品批准文号也是其无形资产。
之前讲过:建立在划拨土地上的房屋建筑物,即使用于出租,也因为不满足条件(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而不能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那划拨土地是否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呢。
划拨土地一般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如果为了取得划拨土地而支付了该地块上原有房屋建筑物的拆迁补偿款、青苗补偿款等,则这些补偿款可以确认为长期待摊费用,在该地块上所建造的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年限内摊销。
长期待摊费用:用 ...
第一步取数,看账,要报表,催资料,帐表数据对齐,就不多说了,可参考以往系列。
拿台账第二步,先拿到固定资产卡片/台账/固定资产清单,在建工程、利息与借款台账企业不一定有,但固定资产台账企业一定有。
台账得包含如下信息:资产名称、编号、类别、入账时间、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原值、预计净残值(可以自己算)、残值率、本年折旧、累计折旧。
当然,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残值率可翻阅以前年度报告,会计政策里头都是会披露的。
开资料清单的时候,就列的明明白白,大家都省事。
当然,台账的原值总额,折旧总额等得和帐表对得上,一般企业直接从系统里只能导出在役固定资产,本年减少的固定资产需要单独再导。
盘第三步,盘点/监盘/实地观察/现场勘察。
监盘不是全盘,重点盘大额和异常,审计从量着手就是大额,从质着手就是异常。
何谓异常:本期新增、具有特殊性质的固定资产(如使用时间较长)、名字奇奇怪怪的、与企业业务不太沾边的。
盘点过程中可以拍取照片作为我们实地盘点的底稿组成之一,留痕就是小朋友勤勉尽职的体现。
盘出问题,即盘盈与盘亏,哦多克,记录原因、能调就写调整分录, ...
第一步取数,看账,要报表,催资料,帐表数据对齐,就不多说了,可参考以往系列。
§ 两种模式下共有程序
第二步,鉴于之前讲过在建工程与固定资产,一样的就一笔带过了,长期资产的思路大同小异,主要讲讲小异。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有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两种模式(同一会计主体对其所有的投资性房地产只能采用一种后续计量模式)。
两种模式下共有程序:产权证明核对、资产监盘、增减核查都讲过,稍微提一嘴,复核投资性房地产租金收入,收租金,贷其他业务收入,所以这个事也甩给收入底稿。
测租金,就看合同咋写呗,就是加减乘除的事,一是要留意权责发生制,分摊到该分摊的期限,而不是现金啥时候流啥时候做账。
二是留意价格的合理性,买房租房的打工人,对房地产价格大致还是有感知的,再不济跑周围问一问,查一查,看一看买房租房 APP。
§ 产权产权
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没有完全产权的一般情况下不应计入投资性房地产。
如果已出租的房屋建筑物没有法律上认可的产权,且办理产权证书存在法律上的实质性障碍的,则不可能满足“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条件,自然也就不能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例如建立在租入土地上的房屋建筑 ...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关于单项交易产生的资产和负债相关的递延所得税不适用初始确认豁免的会计处理惜字如金,整了一顿火星文,小子不才,实务演示一番
借:使用权资产=254.60
借:租赁负债——未确认融资费用=31.91贷:租赁负债——租赁付款额=286.51
调完这笔,关机下班
然准解16号横空出世,得再调一笔,才能下班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租赁负债=254.60*25%=63.65(具体税率视企业实际情况
而定)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使用权资产=63.65
这条常识是前提,别忘了:如若估计未来一直亏损,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那么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只能以未来能取得多少可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而不能以实际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金额为基础
看似很麻烦,实则用不了三十秒,若究背后原理,其实三分钟也能道明白
税法规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租赁期限均匀扣除;此时此刻,由于税法上不允许承租人在税前扣除使用权资产的折旧费用(也许有点小绕,这么说吧:使用权资产是靠折旧,一点一 ...
预付账款与应付账款是一对(出双入对),这篇聊聊应付账款的程序执行,下篇聊聊应付账款的本质。
开底稿,做什么程序,怎样做程序,怎样做记录,白纸如何上手。
实务中,没有人手把手教是很正常的,依据以前年度底稿、依据其他公司底稿依葫芦画瓢成为常态。总有些隐秘的葫芦不好画,就得祭出第二招无所不问其极(询问),询问同事、外勤主管(大组长、小组长)、项目经理、甚至是质检(内核)老师。
询问是极为简单粗暴的手段,也是注册会计师的七种武器之一。
第一步,取数看账(科目余额表+明细账),要报表,列资料清单,帐表数据核对一致。
第二步,获取或编制明细表。期末负数重分类、划分账龄(必然伴随着长期挂账检查)、划分款项性质就不重复啦。
长期挂账必然伴随着应付账款的核销。常见的核销理由说辞有:长期挂账无人催收,与对方公司长期无交易,债权人无法联系(应付账款主体已注销或被吊销)。
还有,能联系上,但是物资存在质量问题等原因供应商同意不再收取货款(人家不要啦,大方到离谱哈)。
会计处理上,我们知道,一般是计入营业外收入,增加利润,同时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显然可以是操纵利润的一种玩法。
在不同的时点核销,就会影响到不同 ...
无论什么科目,都有共性,第一步,用四大洋气的说法即tie 数。说得文绉绉一点:获取并复核短(长)期借款科目余额表,编制短(长)期借款的审定表和明细表,确保短
(长)期借款在财务报表、审定表、明细表和披露表中的金额核对一致。说白了就是帐表核对一致,企业的帐和报表的数都没对清,做程序也是抓瞎。
这里有一点特别提示,财会[2019]6 号文发布后,基于实际利率法计提的金融工具的利息应当包含在相应金融工具的账面余额中,即计提的借款利息应列报于相应借款项目。也就是说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的数会包含应付利息,这不是孤例,很多科目账面核算的数,和报表要列报的数,往往不是简单的对应。
第二步,获取借款台账。我们找企业要借款台账,企业财务如若说没有台账,管她真没有还是假没有,直接将借款台账模板发给企业财务,让之填写。拿到借款台账,首先还是得 tie 数(都是血泪的教训),tie 不上就让企业重填,直到填一版tie 得上为止。
之所以费尽心思拿到借款台账,是因为这能帮我们省很多事,台账里很多信息直接往底稿里粘贴即可。像是四大类借款类型:1 质押、2 抵押、3 保证、4 信用、像是借款合同编号 ...
第一步,获取借款台账。台账真实性是后头程序要解决的事,暂且不表,拿到台账至少得先和帐、和表的数对上。(tie数贯彻审计全过程)
获取借款台账也许就不是一帆风顺,企业如若张口就是没有,那咋就发模板,让 TA 造呗(也许 TA 突然就有了)。要资料这种事,可以很礼貌,但必须很强硬。
说点有用的,台账应当包含哪些信息呢,还是那句老话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毕竟台账信息要素越多,能往明细表一把粘的家伙就越多。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编号、借款银行(贷款人)、借款数额、借款用途(如用于支付工资和货款)、借款条件
(如担保)、借款日期、还款期限、借款利率、付息方式。。。
第二步,获取并核对合同和企业信用报告。借款分四种类型,分别是质押借款、抵押借款、保证借款和信用借款,除借款合同以外,均有各自的专属合同:质押合同、抵押合同、保证合同、授信合同。
核对什么,就是核对我上头讲的台账应当包含的要素啦,再顺便关注一波合同的真实性(就是瞅瞅签字+盖章)。
房产、土地使用权抵押,还得和负责长期资产的联动,让 TA 检查不动产权证上的他项权利信息;设备抵押,没得好办法(只能看个有没有),与固定资产清单(固定资产卡片) ...
IPO 案例是白嫖且高效的学习途径,有请青木股份(创业板反馈)打个样
1、返利的会计处理对于与采购数量、采购金额或者付款金额相关的折扣,均作为采购返利。公司于各资产负债表日根据与供应商约定的返利政策及比例计提采购返利,根据供应商不同的核销方式,账务处理分别为:
A 以抵扣货款形式兑现(主要为开云瑷维)&现金返利
部分品牌方将采购返利通过抵扣采购货款形式兑现,此种情况下公司计提采购返利时直接冲减对品牌方的应付账款,对于应付账款不足冲减部分,其实质上可以抵扣未来需要支付的采购款,公司将其作为预付账款核算。对采购返利所对应的存货,若在资
产负债表日尚未实现销售的,则返利金额冲减期末存货余额,反之,则冲减当期主营业务成本。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① 计提采购返利
借:应付账款/预付款项贷:存货/主营业务成本
② 兑现采购返利
如计提金额与实际兑现金额无差异,兑现时无需进行会计处理,如有差异,则将差异在兑现当期按上述①的分录或相反的分录将计提金额调整成实际兑现金额。
B 以货物奖励形式兑现(主要为友昌集团)&实物返利
部分品牌方将采购返利通过货物奖励的形式 ...
应付职工薪酬有简单模式,也有地狱模式(还得请精算师),其是基于配比原则诞生的过渡科目,企业对薪酬的自主决定权很大。
不像其他负债,可以函证。向员工(知悉情况的第三方)函证一波可行,但劳民伤财,多此一举。
部分人侧重分析薪酬,然而波动不合理又如何(社会舆论能改变顶流女明星玲娜贝儿与迪士尼高管相差千倍的薪资么;某些顶级大佬 1 元年薪与 0 元年薪合理么),这是企业内部的事,这是愿者上钩的事。
分析本就是语言的艺术,我说涨薪系行业稳中向好,公司业绩增长,要与全体员工共享共同富裕,你说涨薪系这点钱,狗都不干,割不到新韭菜,留不住老韭菜。
什么同行业可比公司,什么地区人均薪资对比,IPO 答复里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公司不照样过会(自行瞅瞅问询或者俺改天梳理下)。当然能给出冠冕堂皇的解释是很重要的能力,异常波动那是监管(质检、领导等)的必 Q 之处。
当然一般的企业还是不会整幺蛾子的,也就正常的年度调整(防通胀/被喷了),部分员工升职、内部调岗、业绩考核,某些业务拓展引进相应新员工等造成正常且合理的波动。一般职工工资是很难下降的,经济学有个词曰工资粘性,请神容易送神难嘛,好理解。
薪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