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分录出发1、“纯天然”调节利润的手段
①计提/归集时,
借:xx 费用/生产成本/在建工程贷:应付职工薪酬
②实际发放时,借:应付职工薪酬贷:银行存款
③发工资代扣社保、公积金时,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行存款
其他应付款-个人部分
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
④实际缴纳社保、公积金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保、公积金(公司)其他应付款-社保、公积金(个人)
贷:银行存款
⑤实际缴纳个税时,
借: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贷:银行存款
【解析】权责发生制下,计提时借方费用↑,利润↓。常见的是在年终奖处做猫腻:本年利润好就多计提(本年费用↑,利润↓,所得税↓),下一年实际发放的时候再 冲销回去(下一年费用↓,利润↑)。
由于涉及的仅仅是金额数字本身(根据历史经验数据以及当前的计划去预测的数字),所以算作一种会计估计而不是政策变更(不用追溯以前年度损益)。
这种情况下,应对方案是
①根据以前年度的年终奖发放政策来判断本期计提数字是否合理;
②出审计报告之前,年终奖要是还没有发放,按下一年实际方法的金额调整多计提的部分。
2、隐藏高管个税手段
【解析】为了降低员工 ...
中午吃什么(走兽蹄上筋,飞禽掌中宝。游鱼月牙肉,甲鱼裙边料),晚上住哪里,都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手段,一叶落知天下秋
回归正题:这是一个孝敬祖国母亲的科目,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一般而言企业规模(正相关)和税收政策(往往是利好,税负趋轻)没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应交税费年度波动不会太大,虽是负债,但这里我所指的波动是发生额
(计提数)波动。
至若余额波动,毕竟不交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融资方式(然按日加收万分之五,融资成本高得离谱哈),部分企业营业外支出里不乏税收滞纳金的身影,审计还可以顺便水波管理建议书。
一般程序指引讲究真实性与准确性,主要做的是检查(纳税申报表、完税证明、汇算清缴报告、税收优惠文件)和重新计算,易忽视完整性,展开科目余额表一看,好家伙,税目如此之稀少。
当然,这个是很敏感的事,税务局若是不管(没看见),事务所何德何能。。。有句玩笑话,若不偷税漏税,国内 90%以上的中小企业要 GG(倒闭)
资产负债有四大垃圾桶:其他流动资产、其他非流动资产、其他流动负债、其他非流动负债
刷三表的事不表,没格调。这科目论起来其实和审计没得关系。。。
会计师事务所研究会计知识的价值在于: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说服客户接受会计师的意见,并指导企业的会计处理
其他流动负债与其他非流动负债如同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本质上无区别,存在的时间长度(一般一年为分割线)不一样罢了
其他流动负债好比三季虫: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想知道这玩意是啥, 不妨打开上市公司年报瞅一瞅
其他里塞巨额其他,这样显得信息披露质量很差,一般不允许这么出报告,不妨换一家瞅瞅
待转销项税与待转增值税销项税额显然是一码事
规定:对于已收或应收货款中尚未发生增值税纳税义务而需于以后期间确认为销项税额的增值税额,应计入应交税费——待转销项税额,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负债或其他非流动负债项目列示
why:不懂会计和税务的人看财报,看见应交税费的余额很大,容易误会人家交不起税or缺乏纳税意识
新收入准则之下,摒弃了预收账款,而采纳合同负债
合同负债核算企业已收或应收客户对价而应向客户转让商品的义务 ...
应交税费与应付职工薪酬颇多相通之处,前者是孝敬祖国母亲,后者是犒劳三军将士,向这些主体发函都意义不大,前者是获取纳税申报表逐月核对,后者是获取职工工资 表追月核查,有的大师薪酬+税费都弄期后检查,理论上负债皆可期后检查。。。
先计提,前者计提花样多,分类谈论:如企业所得税,得借所得税费用;如附加税,得借税金及附加;如契税,得借固定资产;如残保金,得借管理费用;如增值税,得慢慢展开后者计提花样也不少,工资、社保、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
得按一定标准借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基本玩法就是强塞研发,因为标准很纯很暧昧)**
薪酬基本账务处理如下,望周知
A计提薪酬
借:成本或费用 Q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W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公司部分)E 贷:应付职工薪酬-公积金(公司部分)R
B 发放工资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W(应发数)
贷:银行存款 倒挤数(实发数)
贷:其他应付款—社保(个人部分)E 贷:其他应付款—公积金(个人部分)R贷: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 T
C 缴纳社保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保(公司部分)E 借:应 ...
题外话:递延收益、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拎一块,实习生向的简单科目年报审计摇身一变即就是政府补助专项审计
递延收益,名为收益,实为负债
这货就是个过渡科目,纯纯工具人,其诞生便是用来平滑利润(表)
举个栗子,我开了家公司,日常就是写写文章,倏地猛拍大腿,写的不是文章,写的
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于是乎我跟有关部门递交材料申请一个小目标打造俺的专属避难所
星沙二区一日游,红头文件横空出世,到账一个亿,听懂掌声
借:银行存款 10000 万
贷:递延收益 10000 万
实打实收到有关部门的钱,资产增加没毛病,根据复式记账法:资产=负债+所有者
权益&期初未分配利润 + 净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分配的股利 = 期末未分配利润
我要么增加权益、要么增加负债、要么增加利润
这不是投资,没有人要影响抑或控制我的写作方向,排除增加权益
这是我白嫖,增加利润没毛病,但一下给我司财报增加一个亿合适么,要不瞅瞅避难所能用多久,在其寿命内徐徐图之
倘若参照 70 年产权,将一个亿拆成 70 年依次进利润表
借:递延收益 142.86 万
贷:其他收益 142.86 万
这样我司 ...
#1.递延收益审计的难点
实务中,递延收益的审计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审计。政府补助准则指南里写道,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一般进递延收益,然后与剩余使用期限以前摊销。
比较麻烦的是:
(1)企业申请的补助通常都是综合性的,既包含资产采购,又有费用性的支出,同时与资产和收益相关,如何进行区分,是否有充足的依据;
(2)对于政府支持的产业,政府对这些补助的审批流程没有这么严,企业的一些申请资料比较简陋甚至缺失,也能批下个几千万政府补助。对公司来说是好事,但对于审计来说,严重影响对政府补助性质的判断。很多性质模棱两可的补助,企业一次进损益了。准则都说,如果实在无法判断,一次进其他收益,审计也无能为力,因为政府就这么简单给批了。
#2.拿什么资料?
(1)发补助的红头文件(通常后附清单会有企业的名字)、收到补助的回单。这是最最基础的资料,因为这是验证其真实性的最直接证据,红头文件都有文号可查,回单代表我们真实收到。最主要的,附注要披露政府补助项目名称、文号,为公告服务。
(2)企业申报补助的申请文件、政府对补助资金的用途说明私以为这也是非常关键的资料,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补助性质的 ...
一、理论基础
1、定义:政府补助,是指本公司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2、理论上的分类:|
|
3、具体的分类标准:【仔细阅读政府补助文件!!!】
4、政府补助的确认时点①通常情况下:在实际收到时,按照实收金额予以确认和计量
②期末有确凿证据表明能够符合财政扶持政策规定的相关条件预计能够收到财政扶持资金:按照应收金额计量(在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并能够收到时确认)
同时,需要满足 3 个条件:
A. 所依据的是当地财政部门正式发布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做底稿的时候可以去找对应的相关文件,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不了的话】予以主动公开的财政扶持项目及其财政资金管理办法,且该管理办法应当是普惠性的(任何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均可申请),而不是专门针对特定企业制定的;
B. 应收补助款的金额已经过有权政府部门发文确认,或者可根据正式发布的财政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自行合理测算,且预计其金额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C. 相关的补助款批文中已明确承诺了拨付期限,且该款项的拨付是有相应财政预算作为保障的,因而可以合理保证其可在规定期限内收到;
5、会计处理|
计量:货币性→实收或应收 ...
曾几何时有说到,假研发骗税的事屡见不鲜,那假事项骗政府补助自然也,,,这可是对称性美学(操作)。真实性流于表面即可
水至清则无鱼,这里头的事,大把人明白着呢,审计师管不了那么宽。再说,羊毛出在羊身上。某些三线城市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渴望一如青春期猪头少年对兔女郎学姐的梦,,,
好啦,接下来正儿八经侃底稿,政府补助主要涉及三个科目,一个负债类(递延收益,这科目和应付职工薪酬一样**基于配比原则,用以过渡,**顾名思义递延到以后才可能会变成收益,现在还是负债),两个损益类(其他收益和营业外收入)。
这些相关底稿,会计成分浓厚,审计色彩淡薄(所以小生大部分篇幅在漫天扯)。实务中,部分中小企业对于政府补助啥也不区分,一把进营业外收入。
《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会计类第 1 号》: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资源,应区分政府补助、政府以投资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政府购买服务等交易进行处理。(这块 其 实 挺 好 区 分 的 , 完 全 就 是 三 码 事 , 有 兴 趣 可 以 去 翻 粟 子 )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政府以投资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享有相应的所有者权 ...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实习生往往都是从权益类科目开始,有简简单单抄个数的情况,也有复复杂杂一堆事的情况。
第一步取数,看账(科目余额表+明细账),要报表,催资料(有经验的项目组时间紧的项目组,进场前是会和企业对接资料清单的),帐表数据核对一致。
第二步变动核查(重头戏)。没变动是正常的,简简单单抄个数完事。当然,企查查(广告费麻烦打一下)或者 XX 查搜一搜也是举手之劳。
除了企查查,一般还会通过官方渠道: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收集公司的工商变更登记信息。
第一次审计的新客户,会麻烦些,需要取得并查阅历次验资报告(打算在审计二三事系列,专门写篇聊聊验资报告),以验证资本的准确性。验资报告往往会载明:投资者(股东)名称、投资方式(货币、实物等)、投资金额、到账时间等内容。
投资方式这块,不妨从注会经济法摘一些(其实注会书也就是从公司法摘的)。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 ...
国企(央企是国企的一种)经济责任审计核心奥义:写问题
缘何,难不成是披报表,国企财务吃干饭的;难不成是写业绩(&写概况),这块材料不是从企业资料里东拼西凑(复制粘贴)
回归正题,最理想的抓问题方式自然是:利用国企内部纪委**+法务+**审计工作成果,诸如巡视组、巡察组检查资料, 各种财经纪律检查, 资金专项检查( 督查) 资料。。。
抄!模仿与借鉴是一项伟大的能力,尤其是身处不会做也没人教的项目组
年报公开披露的都是标准格式,然部分项目组年报预审时会写沟通函,揭示问题,提出整改建议,这般手法与经济责任审计颇为相似(~~~~风马牛不相及~~~~)
前戏太多,有空再表,直入正题哈
私以为写问题三条路子可切入,一是资产负债表的项目逐一去排查,
二是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当中的 18 个指引挨个点杀,国情如此,内控问题往往略虚,凑数用
三是国企特色,诸如《第 3204 号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经济责任审计》所谓的党风廉政建设(党建),诸如天大地大党委最大(中西合璧的组织治理),诸如三重一大: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
囿于经验与篇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