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科目,都有共性,第一步,帐表核对一致,企业的帐和报表的数都没对清,做程序也是抓瞎。
当然,您说取数,看账,要报表,要资料才是第一步也没毛病,甚至更为妥帖
这是啥第二步,这是啥,官方说:在建工程是自建固定资产过程中间科目,主要核算企业基建、更新改造等过程中发生的资本化支出。
划重点:不包含无形资产哟,什么意思,部分企业爱将待安装(需要安装一年半载 的)的软件设备(期后形成无形资产)放在在建工程披露,这是不妥的,问题来了,那该搁哪里呢,管理费用中介绍过兜底概念,故而列报为其他非流动资产。
拿台账第三步,拿台账,也就是获取在建项目明细表,了解在建项目相关信息。
老套路,没有台账的发空白模板让企业造,企业不配合就自己问,自己看,自己造。总而言之,没有困难,只有不懂变通的审计人。
合格的台账(或者说我们底稿的明细表)应当包含哪些信息呢:功能、开工时点、预算、工程投入占预算比例、工程进度、预计完工时点、利息资本化累计金额、本期利息资本化金额、利息资本化率及资金来源。
功能,即购置或新建在建工程的理由/目的/用途,也算是一种分析性程序,拽文可曰是否具有商业实质。
以功能为 ...
通过在建工程套取资金, 虚增收入和利润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形:
A 通过在建工程转移资金, 再将资金转移至客户, 通过客户与公司的交易, 将
资金回流;
① 公司通过在建工程套取资金, 比如, 虚构在建工程的费用, 或抬高在建工程相关项目的价格, 将资金转移出去;
② 通过供应商的配合, 将资金转移到虚构或真实的客户账户;
③ 通过客户购买公司产品, 公司确认收入, 同时款回流给公司, 资金完美闭环。
2 、为了清理客户回款, 减少坏账, 通过虚构在建工程, 转移资金, 再通过体
外循环, 以客户回款名义将资金回流给公司, 应收账款核销, 坏账转回, 完美。
上述两种方式, 本质是相同的。资金空转一圈, 而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增加, 达到了造假的目的。现金流很完美。最后虚增的在建工程怎么办?
① 直接减值;
② 转固, 通过计提折旧后消化。
但是直接减值太明显, 大多数可能采用第二种方式, 同时, 虚增在建工程还会向外界释放出公司扩大产能, 未来业绩上升的预期。可谓一石二鸟。
所以, 对在建工程的合理性, 造价, 供应商的审查是特别必要的, 这是后续财务核算的大前提。没有这个大前提的证据完整, ...
面试内审常被问,懂不懂工程审计
这就尴尬了
毕竟有逼格的所张口就是首次公开募股,闭口就是重大资产重组,整个发债都嫌丢人,哪怕昂扬在资本市场最底端
谈笑有律师,有券商,往来无造价,无监理
言归正传,是不是可以拿固定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循环+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套一套
毕竟在咨询行业浪过,哪怕屁都不会,依旧春风满面,有的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论与模型(忽悠能力)
不扯麦肯锡七步成犊子,铩羽而归,乖乖翻了下我司知识库
唯见名曰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的老疙瘩,照样是内控+实质性的老一套
我司内控这玩意完全就是照虎画猫
试想人家问:懂不懂工程
邪魅一笑,小生至少会关注工程项目五方面的风险
一是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容易导致难以实现预期效益或项目失败
二是项目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商业贿赂,容易导致中标人实质上难以承担工程项目、中标价格失实及相关人员涉案
三是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技术方案不落实,概预算脱离实际,容易导致项目投资失控
四是工程物资质次价高,工程监理不到位,项目资金不落实,容易导致工程质量低劣,进度延迟或中断
五是竣工验收不规范,最终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工程交 ...
扫个尾,将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一锅端,二者的审计思路和审计程序和其他长期资产区别不大。
此外,还有需要结合研发支出、研发费用等科目一起审计的事项,单独开一篇再说趴。
第一步取数,看账,要报表,催资料,帐表数据核对一致。
§ 弯弯绕绕明细表
第二步获取或编制无形资产明细表,按理来说,企业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一样,都是能导出明细的,明细里本年摊销、累计摊销、原值、摊销年限、入账时间等等都会列得明明白白,也能和帐表对得上。
当然,摊销政策和折旧政策一样,可翻阅以前年度报告,会计政策里头都是会披露的。
明细表主要看无形资产的构成,常见的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对于医药企业,药品批准文号也是其无形资产。
之前讲过:建立在划拨土地上的房屋建筑物,即使用于出租,也因为不满足条件(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而不能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那划拨土地是否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呢。
划拨土地一般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如果为了取得划拨土地而支付了该地块上原有房屋建筑物的拆迁补偿款、青苗补偿款等,则这些补偿款可以确认为长期待摊费用,在该地块上所建造的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年限内摊销。
长期待摊费用:用 ...
A+H 股 2019 年 1 月 1 日,A 股及其他 2021 年 1 月 1 日开始执行新租赁准则
以往不入表,以往的资产负债表你瞅不到使用权资产,瞅不着租赁负债,有无租赁得穿透利润表之中的管理费用(当期损益)
装逼得说:承租人财务报表未全面反映,因租赁交易取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有用得说:尽调入场前拿到客户的财务报表一瞅,诶,还有使用权资产(租赁负债),财务应当有亿点点水准
开底稿吧,赶紧的,累了
重头戏是测算,前提是拿到合同,虽说资产皆可盘,负债皆可函,但没必要。使用权 资产底稿凑一凑厚度的方式有很多,如匡一匡折旧,捋一捋减值,把关折旧分配逻辑,与固定资产别无二致
如何测算,如何重新计算,理想是拿到企业的测算表装模做样复核一下完事。。。
现实是:诶,就是玩,就是坐等审计调账(不排除某些财务对新准则的理解与应用碾压审计师)
结合该模板的用法,叨叨一些新租赁的基本理论,未见得对
必填项目有四:租赁开始时间、租赁期长度、租金总额、租金支付频率
租赁开始时间:请认准承租人是否控制了租赁资产的使用权,无需阅读合同约定的租赁日期、租金付款日期
该模板选填项目可以填写免租期长度
租赁期长度: ...
这哥俩很会计,核心审计程序只是重新计算;这哥俩很折腾,最终定数取决于其他科目
递延所得税底稿并不难刷,等别人数字敲定,你往底稿一涂,自带的公式一测算,调整分录一出,三表一链,完事
|
不明就里的小朋友,秉持世间万物皆可套,也能抄得有模有样
刷底稿易,明就里难,尤其是《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 16 号》横空出世
我班门弄斧一波,我有一家平平无奇的公司,平平无奇的25%所得税率,平平无奇的
利润总额 50W,我的生产线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50W,所得税几何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X 所得税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两个疑问:why纳税调增,调增50W+why确认递延
计算当期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25W(利润总额 50+纳税调增 50)
贷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5W(不难看出:孝敬税局只与当期有关,因为只有通过应交税费核算的才需要花真金白银,,,若不纳税调增,我再计提 50W 减值岂不是今年无需纳税)
计算递延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2.5W(生产线的计税基础大 5 ...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关于单项交易产生的资产和负债相关的递延所得税不适用初始确认豁免的会计处理惜字如金,整了一顿火星文,小子不才,实务演示一番
借:使用权资产=254.60
借:租赁负债——未确认融资费用=31.91贷:租赁负债——租赁付款额=286.51
调完这笔,关机下班
然准解16号横空出世,得再调一笔,才能下班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租赁负债=254.60*25%=63.65(具体税率视企业实际情况
而定)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使用权资产=63.65
这条常识是前提,别忘了:如若估计未来一直亏损,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那么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只能以未来能取得多少可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而不能以实际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金额为基础
看似很麻烦,实则用不了三十秒,若究背后原理,其实三分钟也能道明白
税法规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租赁期限均匀扣除;此时此刻,由于税法上不允许承租人在税前扣除使用权资产的折旧费用(也许有点小绕,这么说吧:使用权资产是靠折旧,一点一 ...
无论什么科目,都有共性,第一步,用四大洋气的说法即tie 数。说得文绉绉一点:获取并复核短(长)期借款科目余额表,编制短(长)期借款的审定表和明细表,确保短
(长)期借款在财务报表、审定表、明细表和披露表中的金额核对一致。说白了就是帐表核对一致,企业的帐和报表的数都没对清,做程序也是抓瞎。
这里有一点特别提示,财会[2019]6 号文发布后,基于实际利率法计提的金融工具的利息应当包含在相应金融工具的账面余额中,即计提的借款利息应列报于相应借款项目。也就是说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的数会包含应付利息,这不是孤例,很多科目账面核算的数,和报表要列报的数,往往不是简单的对应。
第二步,获取借款台账。我们找企业要借款台账,企业财务如若说没有台账,管她真没有还是假没有,直接将借款台账模板发给企业财务,让之填写。拿到借款台账,首先还是得 tie 数(都是血泪的教训),tie 不上就让企业重填,直到填一版tie 得上为止。
之所以费尽心思拿到借款台账,是因为这能帮我们省很多事,台账里很多信息直接往底稿里粘贴即可。像是四大类借款类型:1 质押、2 抵押、3 保证、4 信用、像是借款合同编号 ...
诚然,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底稿并不难涂(小朋友眼里大抵二者只有年限和利率不同),拿到企业提供的借款台账往明细表一把粘,接着从贷款卡(企业信用报告)到银行回单(银行流水)到借款(担保、抵押、质押、授信)合同再到银行函证,无数外部证据都能核查其真实性与完整性(可见这块造假很不容易,所以这哥俩风险不会太高)。
删凭证就能造假(这是异端),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但不得不承认某些时刻现实就是比电影更魔幻
一般来说来自于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的借款,均应通过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核算,不能因考核而改变核算(某些国企有这样的骚操作,往其他负债里头塞,没办法,上头有各种稀奇古怪的考核指标)。
当然,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得列报在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光听名字就很般配)
其他流动负债列报:增值税的待转销项税额、预计可能在一年内结算的预计负债、短期应付债券、应付退货款。。。
其他非流动负债列报:超过一年的合同负债和应付退货款、超过一年的待转销项税额。。。
像乐视多诺米骨牌坍塌于短期借款这样的故事,似乎离审计人很远,务实的审计人津津乐道的是康康(康美药业)的存贷双高。其实存贷双高又怎样呢,需要计算货币资金收益 ...
预付账款与应付账款是一对(出双入对),这篇聊聊应付账款的程序执行,下篇聊聊应付账款的本质。
开底稿,做什么程序,怎样做程序,怎样做记录,白纸如何上手。
实务中,没有人手把手教是很正常的,依据以前年度底稿、依据其他公司底稿依葫芦画瓢成为常态。总有些隐秘的葫芦不好画,就得祭出第二招无所不问其极(询问),询问同事、外勤主管(大组长、小组长)、项目经理、甚至是质检(内核)老师。
询问是极为简单粗暴的手段,也是注册会计师的七种武器之一。
第一步,取数看账(科目余额表+明细账),要报表,列资料清单,帐表数据核对一致。
第二步,获取或编制明细表。期末负数重分类、划分账龄(必然伴随着长期挂账检查)、划分款项性质就不重复啦。
长期挂账必然伴随着应付账款的核销。常见的核销理由说辞有:长期挂账无人催收,与对方公司长期无交易,债权人无法联系(应付账款主体已注销或被吊销)。
还有,能联系上,但是物资存在质量问题等原因供应商同意不再收取货款(人家不要啦,大方到离谱哈)。
会计处理上,我们知道,一般是计入营业外收入,增加利润,同时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显然可以是操纵利润的一种玩法。
在不同的时点核销,就会影响到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