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获取借款台账。台账真实性是后头程序要解决的事,暂且不表,拿到台账至少得先和帐、和表的数对上。(tie数贯彻审计全过程)
获取借款台账也许就不是一帆风顺,企业如若张口就是没有,那咋就发模板,让 TA 造呗(也许 TA 突然就有了)。要资料这种事,可以很礼貌,但必须很强硬。
说点有用的,台账应当包含哪些信息呢,还是那句老话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毕竟台账信息要素越多,能往明细表一把粘的家伙就越多。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编号、借款银行(贷款人)、借款数额、借款用途(如用于支付工资和货款)、借款条件
(如担保)、借款日期、还款期限、借款利率、付息方式。。。
第二步,获取并核对合同和企业信用报告。借款分四种类型,分别是质押借款、抵押借款、保证借款和信用借款,除借款合同以外,均有各自的专属合同:质押合同、抵押合同、保证合同、授信合同。
核对什么,就是核对我上头讲的台账应当包含的要素啦,再顺便关注一波合同的真实性(就是瞅瞅签字+盖章)。
房产、土地使用权抵押,还得和负责长期资产的联动,让 TA 检查不动产权证上的他项权利信息;设备抵押,没得好办法(只能看个有没有),与固定资产清单(固定资产卡片) ...
IPO 案例是白嫖且高效的学习途径,有请青木股份(创业板反馈)打个样
1、返利的会计处理对于与采购数量、采购金额或者付款金额相关的折扣,均作为采购返利。公司于各资产负债表日根据与供应商约定的返利政策及比例计提采购返利,根据供应商不同的核销方式,账务处理分别为:
A 以抵扣货款形式兑现(主要为开云瑷维)&现金返利
部分品牌方将采购返利通过抵扣采购货款形式兑现,此种情况下公司计提采购返利时直接冲减对品牌方的应付账款,对于应付账款不足冲减部分,其实质上可以抵扣未来需要支付的采购款,公司将其作为预付账款核算。对采购返利所对应的存货,若在资
产负债表日尚未实现销售的,则返利金额冲减期末存货余额,反之,则冲减当期主营业务成本。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① 计提采购返利
借:应付账款/预付款项贷:存货/主营业务成本
② 兑现采购返利
如计提金额与实际兑现金额无差异,兑现时无需进行会计处理,如有差异,则将差异在兑现当期按上述①的分录或相反的分录将计提金额调整成实际兑现金额。
B 以货物奖励形式兑现(主要为友昌集团)&实物返利
部分品牌方将采购返利通过货物奖励的形式 ...
应付职工薪酬有简单模式,也有地狱模式(还得请精算师),其是基于配比原则诞生的过渡科目,企业对薪酬的自主决定权很大。
不像其他负债,可以函证。向员工(知悉情况的第三方)函证一波可行,但劳民伤财,多此一举。
部分人侧重分析薪酬,然而波动不合理又如何(社会舆论能改变顶流女明星玲娜贝儿与迪士尼高管相差千倍的薪资么;某些顶级大佬 1 元年薪与 0 元年薪合理么),这是企业内部的事,这是愿者上钩的事。
分析本就是语言的艺术,我说涨薪系行业稳中向好,公司业绩增长,要与全体员工共享共同富裕,你说涨薪系这点钱,狗都不干,割不到新韭菜,留不住老韭菜。
什么同行业可比公司,什么地区人均薪资对比,IPO 答复里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公司不照样过会(自行瞅瞅问询或者俺改天梳理下)。当然能给出冠冕堂皇的解释是很重要的能力,异常波动那是监管(质检、领导等)的必 Q 之处。
当然一般的企业还是不会整幺蛾子的,也就正常的年度调整(防通胀/被喷了),部分员工升职、内部调岗、业绩考核,某些业务拓展引进相应新员工等造成正常且合理的波动。一般职工工资是很难下降的,经济学有个词曰工资粘性,请神容易送神难嘛,好理解。
薪酬 ...
中午吃什么(走兽蹄上筋,飞禽掌中宝。游鱼月牙肉,甲鱼裙边料),晚上住哪里,都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手段,一叶落知天下秋
回归正题:这是一个孝敬祖国母亲的科目,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一般而言企业规模(正相关)和税收政策(往往是利好,税负趋轻)没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应交税费年度波动不会太大,虽是负债,但这里我所指的波动是发生额
(计提数)波动。
至若余额波动,毕竟不交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融资方式(然按日加收万分之五,融资成本高得离谱哈),部分企业营业外支出里不乏税收滞纳金的身影,审计还可以顺便水波管理建议书。
一般程序指引讲究真实性与准确性,主要做的是检查(纳税申报表、完税证明、汇算清缴报告、税收优惠文件)和重新计算,易忽视完整性,展开科目余额表一看,好家伙,税目如此之稀少。
当然,这个是很敏感的事,税务局若是不管(没看见),事务所何德何能。。。有句玩笑话,若不偷税漏税,国内 90%以上的中小企业要 GG(倒闭)
资产负债有四大垃圾桶:其他流动资产、其他非流动资产、其他流动负债、其他非流动负债
刷三表的事不表,没格调。这科目论起来其实和审计没得关系。。。
会计师事务所研究会计知识的价值在于: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说服客户接受会计师的意见,并指导企业的会计处理
其他流动负债与其他非流动负债如同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本质上无区别,存在的时间长度(一般一年为分割线)不一样罢了
其他流动负债好比三季虫: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想知道这玩意是啥, 不妨打开上市公司年报瞅一瞅
其他里塞巨额其他,这样显得信息披露质量很差,一般不允许这么出报告,不妨换一家瞅瞅
待转销项税与待转增值税销项税额显然是一码事
规定:对于已收或应收货款中尚未发生增值税纳税义务而需于以后期间确认为销项税额的增值税额,应计入应交税费——待转销项税额,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负债或其他非流动负债项目列示
why:不懂会计和税务的人看财报,看见应交税费的余额很大,容易误会人家交不起税or缺乏纳税意识
新收入准则之下,摒弃了预收账款,而采纳合同负债
合同负债核算企业已收或应收客户对价而应向客户转让商品的义务 ...
一、从分录出发1、“纯天然”调节利润的手段
①计提/归集时,
借:xx 费用/生产成本/在建工程贷:应付职工薪酬
②实际发放时,借:应付职工薪酬贷:银行存款
③发工资代扣社保、公积金时,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行存款
其他应付款-个人部分
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
④实际缴纳社保、公积金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保、公积金(公司)其他应付款-社保、公积金(个人)
贷:银行存款
⑤实际缴纳个税时,
借: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贷:银行存款
【解析】权责发生制下,计提时借方费用↑,利润↓。常见的是在年终奖处做猫腻:本年利润好就多计提(本年费用↑,利润↓,所得税↓),下一年实际发放的时候再 冲销回去(下一年费用↓,利润↑)。
由于涉及的仅仅是金额数字本身(根据历史经验数据以及当前的计划去预测的数字),所以算作一种会计估计而不是政策变更(不用追溯以前年度损益)。
这种情况下,应对方案是
①根据以前年度的年终奖发放政策来判断本期计提数字是否合理;
②出审计报告之前,年终奖要是还没有发放,按下一年实际方法的金额调整多计提的部分。
2、隐藏高管个税手段
【解析】为了降低员工 ...
应交税费与应付职工薪酬颇多相通之处,前者是孝敬祖国母亲,后者是犒劳三军将士,向这些主体发函都意义不大,前者是获取纳税申报表逐月核对,后者是获取职工工资 表追月核查,有的大师薪酬+税费都弄期后检查,理论上负债皆可期后检查。。。
先计提,前者计提花样多,分类谈论:如企业所得税,得借所得税费用;如附加税,得借税金及附加;如契税,得借固定资产;如残保金,得借管理费用;如增值税,得慢慢展开后者计提花样也不少,工资、社保、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
得按一定标准借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基本玩法就是强塞研发,因为标准很纯很暧昧)**
薪酬基本账务处理如下,望周知
A计提薪酬
借:成本或费用 Q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W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公司部分)E 贷:应付职工薪酬-公积金(公司部分)R
B 发放工资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W(应发数)
贷:银行存款 倒挤数(实发数)
贷:其他应付款—社保(个人部分)E 贷:其他应付款—公积金(个人部分)R贷: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 T
C 缴纳社保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保(公司部分)E 借:应 ...
first blood:了解内控中的穿行测试。这事可以很简单,照着往年内控底稿抽几个样本(捎带注意下样本的延续性),拿到凭证一翻,拍照抑或扫描就完了。
然鹅,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循环与内控流程没整明白,会对开实质性底稿产生深远影响。其实这阶段的询问与访谈还是个向被审计单位偷师学艺的好机会,多问些有的没的,指不定哪天要投身企业。没有学习的机会,就要创造学习的机会。
以销售和收款循环为例:了解内控时不好好整明白收入确认方式及其涉及的单据,开实质性底稿,执行截止测试,不会一脸懵么;了解内控时不好好整明白如何记录应收账款及其涉及的单据,开实质性底稿,执行替代测试,不会一脸懵么;了解内控时不好好整明白收款及其涉及的单据,开实质性底稿,执行期后检查,不会一脸懵么。
嗨,你说这不简单,照着往年实质性底稿一顿整,不完事,老铁没毛病。
double kill :银行函证中的电话沟通如果说 first blood 是我格局小了,那 double kill 绝对是血与泪的教训。
拿到被审计单位信息提供的电话与地址信息,发函之前必须要打一次,血泪有三:
一是银行搬家的戏码并不少见;
二是银行部分同志不管事的,即 ...
题外话:递延收益、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拎一块,实习生向的简单科目年报审计摇身一变即就是政府补助专项审计
递延收益,名为收益,实为负债
这货就是个过渡科目,纯纯工具人,其诞生便是用来平滑利润(表)
举个栗子,我开了家公司,日常就是写写文章,倏地猛拍大腿,写的不是文章,写的
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于是乎我跟有关部门递交材料申请一个小目标打造俺的专属避难所
星沙二区一日游,红头文件横空出世,到账一个亿,听懂掌声
借:银行存款 10000 万
贷:递延收益 10000 万
实打实收到有关部门的钱,资产增加没毛病,根据复式记账法:资产=负债+所有者
权益&期初未分配利润 + 净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分配的股利 = 期末未分配利润
我要么增加权益、要么增加负债、要么增加利润
这不是投资,没有人要影响抑或控制我的写作方向,排除增加权益
这是我白嫖,增加利润没毛病,但一下给我司财报增加一个亿合适么,要不瞅瞅避难所能用多久,在其寿命内徐徐图之
倘若参照 70 年产权,将一个亿拆成 70 年依次进利润表
借:递延收益 142.86 万
贷:其他收益 142.86 万
这样我司 ...
一、理论基础
1、定义:政府补助,是指本公司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2、理论上的分类:|
|
3、具体的分类标准:【仔细阅读政府补助文件!!!】
4、政府补助的确认时点①通常情况下:在实际收到时,按照实收金额予以确认和计量
②期末有确凿证据表明能够符合财政扶持政策规定的相关条件预计能够收到财政扶持资金:按照应收金额计量(在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并能够收到时确认)
同时,需要满足 3 个条件:
A. 所依据的是当地财政部门正式发布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做底稿的时候可以去找对应的相关文件,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不了的话】予以主动公开的财政扶持项目及其财政资金管理办法,且该管理办法应当是普惠性的(任何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均可申请),而不是专门针对特定企业制定的;
B. 应收补助款的金额已经过有权政府部门发文确认,或者可根据正式发布的财政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自行合理测算,且预计其金额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C. 相关的补助款批文中已明确承诺了拨付期限,且该款项的拨付是有相应财政预算作为保障的,因而可以合理保证其可在规定期限内收到;
5、会计处理|
计量:货币性→实收或应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