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递延收益审计的难点
实务中,递延收益的审计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审计。政府补助准则指南里写道,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一般进递延收益,然后与剩余使用期限以前摊销。
比较麻烦的是:
(1)企业申请的补助通常都是综合性的,既包含资产采购,又有费用性的支出,同时与资产和收益相关,如何进行区分,是否有充足的依据;
(2)对于政府支持的产业,政府对这些补助的审批流程没有这么严,企业的一些申请资料比较简陋甚至缺失,也能批下个几千万政府补助。对公司来说是好事,但对于审计来说,严重影响对政府补助性质的判断。很多性质模棱两可的补助,企业一次进损益了。准则都说,如果实在无法判断,一次进其他收益,审计也无能为力,因为政府就这么简单给批了。
#2.拿什么资料?
(1)发补助的红头文件(通常后附清单会有企业的名字)、收到补助的回单。这是最最基础的资料,因为这是验证其真实性的最直接证据,红头文件都有文号可查,回单代表我们真实收到。最主要的,附注要披露政府补助项目名称、文号,为公告服务。
(2)企业申报补助的申请文件、政府对补助资金的用途说明私以为这也是非常关键的资料,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补助性质的 ...
国企(央企是国企的一种)经济责任审计核心奥义:写问题
缘何,难不成是披报表,国企财务吃干饭的;难不成是写业绩(&写概况),这块材料不是从企业资料里东拼西凑(复制粘贴)
回归正题,最理想的抓问题方式自然是:利用国企内部纪委**+法务+**审计工作成果,诸如巡视组、巡察组检查资料, 各种财经纪律检查, 资金专项检查( 督查) 资料。。。
抄!模仿与借鉴是一项伟大的能力,尤其是身处不会做也没人教的项目组
年报公开披露的都是标准格式,然部分项目组年报预审时会写沟通函,揭示问题,提出整改建议,这般手法与经济责任审计颇为相似(~~~~风马牛不相及~~~~)
前戏太多,有空再表,直入正题哈
私以为写问题三条路子可切入,一是资产负债表的项目逐一去排查,
二是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当中的 18 个指引挨个点杀,国情如此,内控问题往往略虚,凑数用
三是国企特色,诸如《第 3204 号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经济责任审计》所谓的党风廉政建设(党建),诸如天大地大党委最大(中西合璧的组织治理),诸如三重一大: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
囿于经验与篇幅, ...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实习生往往都是从权益类科目开始,有简简单单抄个数的情况,也有复复杂杂一堆事的情况。
第一步取数,看账(科目余额表+明细账),要报表,催资料(有经验的项目组时间紧的项目组,进场前是会和企业对接资料清单的),帐表数据核对一致。
第二步变动核查(重头戏)。没变动是正常的,简简单单抄个数完事。当然,企查查(广告费麻烦打一下)或者 XX 查搜一搜也是举手之劳。
除了企查查,一般还会通过官方渠道: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收集公司的工商变更登记信息。
第一次审计的新客户,会麻烦些,需要取得并查阅历次验资报告(打算在审计二三事系列,专门写篇聊聊验资报告),以验证资本的准确性。验资报告往往会载明:投资者(股东)名称、投资方式(货币、实物等)、投资金额、到账时间等内容。
投资方式这块,不妨从注会经济法摘一些(其实注会书也就是从公司法摘的)。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 ...
做审计底稿往往都是从权益类科目开始
第一步取数,看账(科目余额表+明细账),要报表,催资料,帐表数据核对一致,确保专项储备在财务报表、审定表、明细表和披露表中的金额核对一致。
C 类项目,低风险项目(中的低风险科目),没人检查的项目,一般具备三表足矣,其他程序、其他底稿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根据项目组职业判断确定。
于此, Benniar 有同样耐人寻味的观点:大道至简。底稿越多,越容易没有重点,越容易被眼前的东西所迷惑。而底稿过多的根源,在于没有关注风险,没有重点和计划。
三十年前,我们就在讲风险导向审计,十五年前,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主办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坛,十年前,注协修订的 38 项审计准则横空出世,说要全面贯彻风险导向审计。
时至今日,某些所我们所还在底稿导向审计里打转,为何着迷底稿,因为要检查, 内部有项目经、项目合伙人、质检(内核)、总所,外部有注协、证监局、证监会、财政部门。不如叫监管导向审计趴!
不扯远,老老实实开底稿。
第二步增减核查,没变动是不可能的,除非没数。
在此之前,先捋一捋相关会计知识,不懂会计的审计总有股子瞎审计的味道就是抓瞎与抄数。签字的叫注册会计师,而不是 ...
收入是审计的核心,不同行业玩法差得不止一星半点,先定一个小目标:把底稿涂满,
找一个切入点分析一波
论及分析,各流派喜好从行业起手。。。然不是所有行业都有可丁可卯的标的公司,能干成 XXX 第一股那是够吹一辈子的事
为更清晰呈现风险识别,不妨随机选一个 A 股幸运儿:泰嘉股份
扯淡第一步,我是谁——得知道自己在哪个行业吧
巨潮资讯下份近年年度报告一瞅:制造业——双金属带锯条行业。。。再随便瞥一眼,这公司十有八九生意做到海外了,存在境外销售收入
扯淡第二步,同行在哪里,任意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双金属带锯条行业
再次打开巨潮资讯下载恒而达年度报告,同时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唠嗑:天下英雄谁敌手,人家对自身的竞争对手抑或潜在竞争对手门清。。。除非同行业无敌,独孤求败
扯淡第三步,比啥,同行业收入增长率(而非收入净增长)&毛利率(而非毛利),
毕竟大家伙体量不同,拿绝对值比太欺负人了
理想是拿到同行业所有上市公司数据,如有必要适当分层,再计算指标。。。然于手工作业的审计同仁而言,扒拉三五家公司取平均数都实属不易
然于泰嘉而言境内就一家同行业上市公司,行业分析一下子变得雷声大雨点小
营 ...
A 截止性测试的理论A1 概念:实质性测试中常用的具体审计技术→确定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的会计记录归属期是否正确。
通俗一点:确保 2022 年的收入,没有记账在 2021 年,也没有记账在 2023 年,
完完整整记账在 2022 年
A2 前提: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收入确认政策方法以及具体会计实务操作,最好能够找到证明某笔销售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有效单据。
重点关注两个方向:
①货物已出库但客户尚未取得控制权,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情况(验收单优先于物流发货单)
温馨提示:验收单>物流发货单并非 100%成立,某些行业就是发货就确认收入,其余的通通不管,货丢了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②开票日期≠收入实现日期,即通常开票日期会晚于收入确认日期(与发票纳税抵扣相关→开票具有滞后),所以要先了解企业账面未审收入数是否按照开票走
A3 程序:根据验收单去确认收入的话,考虑从 12.31 前后 N 天明细账出发
→发货单、验收单或从 12.31 前后 N 天验收单→明细账
一般而言:N=31,如果检查 31 天发现存在问题,N 则扩大一番、二番,以此类推
B 收入截止性测试执行程序的方向 ...
长久以来,资本市场上频发的舞弊案件多为记者实地考察后揭开,这让签字注册会计师处于了一种尴尬的境地,甚至进一步导致了行业的声誉危机。
然而并非记者采用了高科技或者先进的调查手段,记者的手段无非也就是实
地走访、暗访、调阅公开资料等等,这些手段会计师也都能做,但是会计师在选择程序的时候,往往落入了“两块手表”的陷阱。
手表定律:拥有一块手表的人能够确定时间,而两块(时间不一致的)手表
反而并不能够确定准确的时间。
审计证据证明力
为什么注册会计师在选择核查方法上,往往没能达到记者们核查的效果呢。这背后也潜含了理论因素的影响的。
审计准则 1301 号审计证据中,关于第三条证明力的段落中做出了如下的表述 :
(一)从被审计单位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三)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这两段分别描述了审计证据的独立性和相关性,独立性越高,证明力越高;
相关性越强,证明力越强。
但是当他们出现交叉配对的时候,该如何抉择呢?
审计师必须要在外部走访等程序和内部核查(如核对收入、出库单)等程序中做出权衡。
走访等获取到的环境证据等属 ...
汪志海先生于《体外循环式收入造假及其审计关注要点》写道:
缺少销售回款配合的虚增收入, 必然会导致财务报表上营业收入与应收账款双高
于 是 乎 自 力 更 生 , 搞 一 波 体 外 资 金 循 环 , 用 自 己 的 钱 给 自 己 回 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有纷争,有帮派:广东潮汕帮、浙江温州帮、福建****莆田系
当商帮以宗族为单位,抱团作战,就不需要自力更生,就可以真实买卖(战略性囤货,什么单据流、物流、资金流统统不用操心),就可以过会后业绩慢慢滑,就可以交叉 保壳
《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过会后的最近一期经营业绩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幅度不超过 30%,且预计下一报告期业绩数据下滑幅度也不超过 30%的
慢慢滑的压力给到保代:充分说明发行人的核心业务、经营环境、主要指标是否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业绩下滑程度与行业变化趋势是否一致或背离,发行人的经营业务和业绩水准是否仍处于正常状态
做生意嘛有赔有赚,我顶多埋怨自己的运气不好,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才华,卡到 30%-这一档,相比 30%-50%与 50%+。。。
是高手造假首选,也是菜鸡犯错收入的真实性收入的完整性
子曰:结合返修比例较高的情况,进一步补充披露验收是否能表明商品风险报酬或者控制权真正转移,武汉联特与发行人签订的合同关于验收的条款是否具有商业合理性
“公司收入确认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及返厂检修、退换货的会计处理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具体依据如下:
1) 根据双方合同约定和实际执行情况,取得客户验收表明公司产品风险报酬及控制权已转移
公司与武汉联特签订的合同约定,自公司货物经武汉联特验收之日起,该货物的所有权归武汉联特所有,自武汉联特完成验收之时起货物的损毁和灭失的风险由武汉 联特承担;自武汉联特验收合格之日起 1 年,公司免费提供修理和更换等售后服务。
在合同实际执行中,武汉联特完成验收后向公司出具验收确认,公司以该验收确认文件作为收入确认依据,并在合同约定的验收合格后的售后服务期内向武汉联特提供检测、维修等售后服务;武汉联特验收后回款的周期与双方账期约定和回款惯例相符,回款周期未因产品返厂检修而发生延迟。
基于上述双方合同约定及实际执行情况,公司产品经客户验收合格后就相关产品享有现时收款权利,产品的所有权及主要风险和报酬在该时点转移给客户,产品实物已转移给客户且客户已接受产品 ...
销售费用戏称营业收入的保姆,若给期间费用底稿难度排排座:研发费用>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期间费用的思路大同小异,无非是纵轴项目横轴月份的明细表一刷+年度波动、月度波动、上市公司同行业波动(对比分析)三连胡话一编+有数量关系的重新测算,无数量关系的抽凭大额+抽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凭美其名曰截止测试
说起来轻巧,玩起来处处是坑,譬如销售赠品需要纳入存货核算么
要抑或不要,都是扯犊子,得分类谈论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10》:企业采购用于广告营销活动的特定产品,向客户预付货款未取得商品时,应作为预付账款进行会计处理,待取得相关商品时计入当期损益(销售费用)。企业取得广告营销性质的服务比照该原则进行处理。
用于广告营销活动的特定产品的对立面是啥:是捆绑销售,是卖N赠B(买一赠一&买大赠小),是将合同总价在主商品和赠品之间合理分配
前者购入时直接费用化,送出时无需任何账务处理,纳入毛的存货核算;后者收入成本要配比,所售出商品和赠品都得借记营业成本,能不纳入存货核算么
再譬如运输费需要纳入销售费用核算么
要抑或不要,都是扯犊子,得分类谈论
所谓与履行合同无关,即不是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