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有说到,假研发骗税的事屡见不鲜,那假事项骗政府补助自然也,,,这可是对称性美学(操作)。真实性流于表面即可
水至清则无鱼,这里头的事,大把人明白着呢,审计师管不了那么宽。再说,羊毛出在羊身上。某些三线城市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渴望一如青春期猪头少年对兔女郎学姐的梦,,,
好啦,接下来正儿八经侃底稿,政府补助主要涉及三个科目,一个负债类(递延收益,这科目和应付职工薪酬一样**基于配比原则,用以过渡,**顾名思义递延到以后才可能会变成收益,现在还是负债),两个损益类(其他收益和营业外收入)。
这些相关底稿,会计成分浓厚,审计色彩淡薄(所以小生大部分篇幅在漫天扯)。实务中,部分中小企业对于政府补助啥也不区分,一把进营业外收入。
《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会计类第 1 号》: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资源,应区分政府补助、政府以投资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政府购买服务等交易进行处理。(这块 其 实 挺 好 区 分 的 , 完 全 就 是 三 码 事 , 有 兴 趣 可 以 去 翻 粟 子 )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政府以投资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享有相应的所有者权 ...
工会经费|专项审计,于大所而言,蚊子肉,毛毛雨,不屑一吃,有损格调
曾撞见某新三板客户将工会、党费账户混在企业账套里头一起核算,合并范围都拎不清
要知道工会是独立的法人,工会财产与企业财产应当明确区分,党费同理,那是隐秘而伟大的财产,那是光荣而神圣的财产,那不是企业的财产。。。
结局自然是知错就改,将工会、党费账户踢出审计范围(瞬间减轻对账单核查、流水核查工作量、发函一系列工作量),顺带一把将期末银行存款余额调减
工会,这玩意怎么审,无非收支两条线,再水波管理建议收,即钱从哪里来 翻开《工会法》
a 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现行标准根据全国总工会 1978 年工发 101 号通知规定,工会会员每月应向工会组织缴纳本人每月基本收入的 0.5%作为会费,工资尾数不足十元的不计交会费。
b 行政方面拨缴的经费:凡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应按上月份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 2%向工会拨交当月份的工会经费
c 工会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全靠自觉+自愿
d 人民政府的补助
e 其他收入:资产处置损益(变卖资产)、营业外收入(有人捐)、银行存款利息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如何瞎搞钱,正经 ...
实务的美妙之处在于控制抑或重大影响等概念充斥着判断空间(or 狡辩空间)
接着说抵权益,以下均系不成熟的想法,敬请指正(~~~~听过张敬富的课,也看过平锅
大白话的文~~~~)
大抵有七种情况,一是啥也没发生
所谓啥也没发生,就是上期持股 X%,本期依旧持股 X%,稳得一匹,股权无变化 A 将上期的 TB 里合并抵消分录抄过来,影响未分配利润的,全部改写为年初未分配利润
why:和单体审计调整需要滚调是一个道理
就是你是在 excel 里玩的,没有反映到企业账套里,你下期还非得在 excel 里玩的话,相当于你上期没调
and 如果你用影响未分配利润的科目,那么很抱歉,这二货 TB 会链到本期数上,就乱了套了
如果你没get 到,可以瞅瞅审计旺杂货铺的~~~~《审计调整之打怪升级》~~~~,可以合并TB
里随意填数试试看
B 将本期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进行处理
论及此很有必要引入一个概念:少数股东权益
在俺们那疙瘩,小股东的权益对应的报表科目即为少数股东权益,听名字就知道是少数股权比例的股东的权益
合并 TB 的链数逻辑很简单,就是 1+1,就是简单相加汇总,所以把小股东的 ...
接着说抵权益,大抵有七种情况,二是本期处置子公司
所谓本期处置子公司,就是没了呗,不再是 1+1,首先资产负债表期末数就不加了 (没了加个锤子),其次从期初到处置日的利润表得加(还在的时候的遗产),时点与时段的概念还是拎得清趴
处置子公司一般分为三种情形,即一次处置(注销子公司、分公司同理)、成本法转权益法,成本法转公允价值
某些流派划分为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子公司股权与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子公司股权似乎更为妥帖
三种情形都离不开一个基本模型(分录)
first of all ,一次处置,就这一步
借:投资收益=倒挤
少数股东损益=年初到处置日实现的净利润*少数股东持股比例
贷:其他转入(或曰其他调整因素)=年初未分配利润+本年净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上期分录之中影响未分配利润的项目之和
关于倒挤投资收益,某些流派会用如下公式来证明:合并层面应该确认的总的投资****收益= 处置的公允价+剩余股权的公允价- 处置日账面净资产× 持股比例– 商誉
私以为没啥意义,还是得从源头,即没并资产负债表,却并利润表来考虑
要知道一次处置子公司不并 ...
接着说抵权益,大抵有七种情况,三是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跟处置子公司一样分为三种情形,即一次购买、权益法转成本法转,公允价值转成本法(合并报表层面与一次购买没得差)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即非同控),划分同控与非同控的意义,离不开接下来引入的这个概念:商誉
商誉=初始投资成本(花的钱)—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份额(剔除不可辨认的商誉后评估师折腾一波认为值的钱)
不妨瞅瞅准则讲解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原则及商誉面面观》
文邹邹一点:合并商誉是被购并企业某种特长(比如客户资源,比如品牌名声)而形成的一种无形资产价值在合并时予以确认的可计量的支出
商誉是一个很美妙的概念。B 乎有句话,感受不到数学公式美妙的人,就没得成为一代大师的潜质据说,在美利坚,商誉别称正商誉,列示于无形资产项目之下得在预计的有效年限内予以摊销,最长的摊销期限为 40 年
据说,在大不列颠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只可将其作为可摊销资产,并且除特殊情况合并商誉可按 40 年的最高年限予以摊销外,一般情况下摊销期不得超过 20 年
据说,在三哥手中,合并商誉既可作为一项可摊销资产,在不超过最高法定年限 ...
以前:菜鸡团队拿企业练手真的很过分现在:该上的优质企业DSTZ 也能过 某些货色就没必要上大A 坑人,比如
1、特立独行,活出真我
**有的企业上市过程中,不听券商关于上市辅导规范的要求,十分自我,略懂点法律法规知识,就我行我素。在上市中,许多投行不许做的事情,他偏做。**勇气可嘉,坚持到 底,自寻死路挡也挡不住。
2、钱在我手,不分外人
有的企业上市前没有足够重视,没有给职工股权激励,或者股权激励等事项引发员工内部矛盾;跟竞争对手恶意竞争,树敌过多。俗话说,内贼难防。外部的竞争对手防范,主要自己合法经营,对方就找不出瑕疵。但企业内部矛盾激发,则可能导致火山爆发。
3、艺高胆大,财务筹划
业绩指标是重要的上市条件之一,也是投资者特别重视的因素。因此,有了良好的业 绩,才可能有机会登陆资本市场。但很多企业业绩出现波动,下滑,不符合上市财务要求,就动歪脑筋。特别是创业板,以前要求业绩连续增长,业绩下滑了就没法上了,许多企业就想起了财务操纵的手法。A 股历史上,被揭出造假上市的案例不胜枚举。有些财务造假手段粗糙,应收账款大幅增长、毛利率异常波动、费用大幅减少、高管工资低过民工,实在无法入目 ...
合并报表主要工作就俩,一是抵权益,二是抵交易 抵消的前置工作是合并,即简单相加汇总,直接 1+1
合并的前置工作是知道需要加哪些,即确定合并范围,囊括分公司、子公司为什么需要抵交易
抵交易抵的是内部交易,即合并范围内的交易
外人看来你们是一家子,家人之间相互销售(抑或服务),收入和利润可以做到无限大
为什么需要抵权益
同理,长期股权投资和实收资本可以做到无限大
这个解释不严谨,也不准确,私以为深挖老学究的东西没必要,有感受就行,
如若不然我家里蹲的时候开个两个公司玩玩,互相销售,抑或互相投资,出去找工作我就吹自己 N 年百亿集团 CEO|CFO 经验
抵交易,并不复杂,复杂的是识别关联交易
无论是顺流交易,还是逆流交易,这里流指的是投资流,即顺着投资方向为顺流交易(妈妈卖给儿子)
核心就两字:不认
即把母公司和子公司与之相关的分录在合并 TB 里写相反分录即可(大家见到的往往是合并同类项的产物)
and 习惯上把收入和往来分开写,没别的,就是怕你学会了
这里有24个IPO常见问题,我觉得你有如下一般甚至更好的整改思路就OK了
1、两套账问题
如何合并内外两套账?
有一个基本条件,公司依法纳税后仍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我们的对策是以外账为基础作调整,逐步过渡到真实可信,在不明显增加税负的情况下达到内外两套账一致。
2、发票不合规问题
主要是灰色支出、部分原材料采购,我们的对策成立 SPC 公司(垃圾站),负责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3、研发支出处理
研发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存在模糊边界,我们的对策视利润的需要,合理利用准则规定来确定。
4、成本核算问题
表现在产品的毛利率波动大,倒推成本导致核算不真实,我们的对策推倒重来,重构领料单、成本计算单、入库单等。
5、资产评估问题
主要表现为评估增值虚增注册资本,评估的资产增值多为存货和固定资产,对策是补足资本金或减资,评估增值的资产是否仍在公司,如果在,需恢复资产原值,如果不在,则相应减少净资产。
6、返利、赠品问题
很多公司作销售费用处理,有少缴税嫌疑。按税法规定,应作视同销售处理。增值税怎么处理?
我们的对策对赠品单独计价,作销售处理+主营产品折价销售,可合理规避税负。
7、租赁土地建设厂房
...
瞅瞅某投行的 IPO 财务核查程序精要,和审计不能说毫不相干,只能说一模一样
一,应收账款
1,销售内控穿行。
2,访谈、了解销售收款政策,查看合同条款。
3,获取期后回款明细表和回单,确认未回款项。
4,获取应收账款账龄表,抽取样本检查回单。
5,检查承兑汇票台账,是否正常。
6,获取明细表,核查主要客户构成,参考可比公司,坏账计提。
7,检查银行询证函、企业信用报告,检查质押情况。
8,公开渠道查询主要客户资信情况。
9,对 70%交易金额客户走访、函证确认,或者视频访谈。
10,回函存在差异进行调节解释,未回函进行替代测试。
二,营业收入
1,复核收入确认原则,控制权转移时点。
2,收入细节测试。
3,函证、走访、视频访谈。
4,收入截止测试。
三,存货与营业成本
1,获取存货明细表,分析进销存情况与收入、库存合理性。
2,监盘、抽盘,观察存货状态和数量。
3,评价管理层计提存货跌价政策,进行测算。
4,取得企业生产过程图,评价存货成本各环节的归集、结转是否规范。
5,采购与生产穿行测试,进一步评价内控有效性。
6,分析性程序,存货周转平均成本合理性分析。
7,库存商品入库截止性 ...
审计是将财务和业务进行双向核对的过程,故而审计程序往往也是双向的,故而不能就帐查账。
只要你愿意,你所接触的一切(企业及其环境)都是你的老师,你想跳槽企业,你可巧立名目,进行偷师;大大方方,进行请教。学会拎清,什么时候该装,什么时候该虚心,摆低姿态。
没人规定小朋友是死做底稿的,小朋友也能读同行业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也能去了解这家公司所在的行业,行业的竞争格局、大致市场容量和发展 情况、需求来自于哪里、如何能在行业中获取竞争优势等。
行研等词离你并不遥远,不要被当下头衔所桎梏,李德胜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之际,会时刻想着自己只是个管理员么。
没人规定你只能站在审计或会计角度想问题,你可以是 VC/PE 投资人。
不要仅靠项目经历,被迫成长。年报与 IPO,与尽调之间有什么鸿沟么,一通百通罢了。有一个非常实用的网站叫萝卜投研,有一种非常便捷的方法叫看券商深度研报。
不懂会计就是瞎审计,审计应当先了解企业的账是怎么做的,再分析这么做对不对,有没有风险存在。
询问效力最弱,却最好用,然而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仅靠询问,企业要想忽悠你,可以把你忽悠瘸。不怕企业造假,就怕企业主动跟你说我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