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 01-- badcreate table cm.tb_user( id int, name varchar(255), age int, gender varchar(16));-- goodcreate table cm.tb_user( id int primary key, name varchar(255), age int, g ...
1-11 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子公司部分股权计算子公司
净资产份额时如何考虑商誉
母公司在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子公司部分股权时,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处置价款与处置股权相对应的子公司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监管实践发现,部分公司对于上述情形下确定子公司净资产份额时如何考虑商誉存在分歧。现就该事项的会计处理意见如下:
母公司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子公司部分股权时,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可以把子公司净资产分为两部分,一是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包含子公司净资产和商誉),二是少数股东权益(包含子公司净资产,但不包含商誉)。母公司购买或出售子公司部分股权时,为两类所有者之间的交易。**当母公司购买少数股权时,按比例把少数股东权益(包含子公司净资产,但不包含商誉)的账面价值调整至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反之,当母公司出售部分股权时,按比例把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包含子公司净资产和商誉)**的账面价值调整至少数股东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母公司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子公司部分股权时,不应终止确认所处置股权对应的商誉。
案例解析:甲公司2019 ...
本来不想讲xbase的方法的,但好几个天健的学员问,而且他们必须要用xbase编现金流。基于此,小哥研究了一天,终于把xbase的逻辑及用法给搞清楚了。
天健是老东家了。大概是18年的六七月份,所里有个培训,讲现金流的。小哥那时候还是个小朋友,也跟着屁颠屁颠跑过去了,发现已经有好多人在那儿听了。这足以说明,有好多人想了解xbase。小哥那个部门,无论是高级审计员、审计经理、高级经理,都没人精通xbase,有个高级经理稍微会用一下下,但编得不太准,被券商发现了错误,贼尴尬。
独孤九剑一共九式:总诀式、破剑式、破刀式、破枪式、破鞭式、破索式、破掌式、破箭式、破气式。
总诀式,指的是逻辑。任何一门技能,都是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的,小哥写文章,也都是围绕着一定的逻辑来写的。只要把其中的逻辑理清楚了,任何问题都能解决掉。
破剑式,在小哥看来,就是破解合并报表的逻辑,这一招,小哥在一年前就会了,如今更加娴熟了。
破刀式,在小哥看来,就是现金流。这一次,我们破解的是天健xbase的逻辑。当我们把所有重要的财务技能给破解了,也就学会了“独孤九剑”,就能真正笑傲江湖了。
天健的xbase方法,跟我们的模板 ...
在这个计算机时代,合并报表编制依然还是纯手工打造。既然是纯手工打造,内部交易抵消(非权益类)自然也是经常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尤其对于初次做内部抵消的。下面以存货为例。
1.先摆一段《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的话吧【为了增加字数,完全可以忽略,哈哈,以斜体显示为了区分其他都是我自己撰写的】: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是由于企业集团内部商品购销、劳务提供活动所引起的。在内部购销活动中,销售企业将集团内部销售作为收入确认并计算销售利润。而购买企业则是以支付购货的价款作为其成本入账;在本期内未实现对外销售而形成期末存货时,其存货价值中也相应地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真正的存货成本(即销售企业销售该商品的成本);另一部分为销售企业的销售毛利(即其销售收人减去销售成本的差额)。对于期末存货价值中包括的这部分销售毛利,从企业集团整体来看,并不是真正实现的利润。因为从整个企业集团来看,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商品购销活动实际上相当于企业内部物资调拨活动,既不会实现利润,也不会增加商品的价值。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将期末存货价值中包括的这部分销售企业作为利润确认的部分,称之为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因此 ...
年前最后几天,编制了一个合并报表,涉及东西很多,挺有感触的。
我理解,合并报表编制,主要遵循两点:
1,确认最终合并效果,然后倒轧抵消分录;2,杜绝模拟权益法还原。第一点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二点,两者理解了,很多从业人员畏惧的权益变动表几分钟事情。
那么临时接到一个陌生的集团合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出呢。
1,考虑到众人基本采用模拟权益法,这里有必要再次阐述下我对这3笔权益抵消分录的理解。第一笔“借:长期股权投资,贷:投资收益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该笔说白了就是把子公司购买日至资产负债表日的损益并入,这里特别注意,系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比如外购的子公司(非同一控制合并),子公司报表年初未分配利润很可能就不是这笔分录调整的。比如花100全资买入一个净资产100(股本80,未分配利润20)的公司,收购当年资产负债表日未分配利润为30,站在下一年度,这里调整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就是30减去20。这个理解非常关键,因为成本法的关键是找到购买日的初始净资产,而且可以复核以前做得对不对,包括后续处理也是,可以持续计算净资产。第二笔“借,净资产,贷,长期股权投资,贷:少数股东权益”说白了就是把资 ...
2010年第一年做审计的时候,项目经理说过一句话,一直印象颇深,“只有会编制合并报表,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这4年,真正意义上的编制合并报表,是在致同的一个ipo项目与一个上市公司年审项目,也就编制过2家。这2家其实还是很简单,基本都全资子公司,更没有传说中的交叉持股,也没有出售股权等复杂问题。我想整理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够帮助没有编制过的助理们更好理解如何编制合并报表,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公式,真正做到一通百通。当然,我会尽最大努力整理一系列常见的合并报表问题,案例目前打算来自于四大的一些资料翻译整理、计学撮要案例的引用整理、会计视野论坛的一些资料整理、平时帮人解决的一些案例等,这里就不标明来源了。
在ifrs10下,编制合并的程序很简单:
B86 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a) combine like items of assets, liabilities, equity, income, expenses and
cash flows of the parent with those of its subsidiaries. ...
写在前面:这篇文章很长,1万4千字。文章的目的在于挑战《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中合并抵消分录的做法,注会教材中的做法来源于指南,也就是说,我要挑战“官方”做法。官方的做法是,把成本法转换成权益法,然后再抵消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最后抵消投资收益和子公司的利润分配。“官方”的做法给我们一种假象: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被抵消完了。真实情况是,只抵消购买日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购买日后子公司赚取的净利润并没有抵消。
我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得出结论,“官方”的抵消分录是拼凑出来的,没有底层逻辑,直接导致了我们在考注会的时候觉得合并报表很难。我发现了合并报表的底层逻辑,并且总结出了一套抵消方法,给它取名为“累计调整法”,它的逻辑非常清晰,实际操作的时候非常省时,如果“官方”的做法要10分钟,它2分钟就能搞定。特别是购买少数股权、少数股东增资、交叉持股、处置子公司、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等,这些复杂的情况,累计调整法能分分钟把它们解决了。这么好的方法,小哥当然要把它发扬光大,希望有一天,注会教材被我们改写。
之前在写瑞星咖啡相关文章的时候,有同学问问,我写论文的时候能不能参考你的文章。当然可以啦。那些会计 ...
首先,小编见过的合并附注格式有两种,第一种是:
这种格式跟上市公司的参考格式一致,只要在excel上把数填好,就能直接把整个表格复制粘贴到word。
通过 SUM(开始:结束!B5) 函数实现跨工作表求和,意思是求 “开始”和“结束” 这两张工作表之间的工作表的B5单元格之和。只要把子公司的单体附注放到开始和结束中间,调整分录用负数填写在附注抵消工作表,就能实现合并。
第二种是:
这种方法把每一个附注的项目拆开,竖着排列,就像合并资产负债表一样弄。缺点是,这格式跟披露的差距太大,填的时候特别别扭;最后还得一个个粘贴到word。
所以,小编主要讲第一种方法。
小编录制了视频教程,用到的模板会放到网盘。视频链接和网盘链接在文末!
一、制作单体附注模板
1、把最新word版本的上市公司附注格式复制粘贴到excel中,稍加调整,做成excel版的单体附注。
2、把不常用的附注项目删掉。
3、在各个科目的“合计数”中写上公式。同一行都是合计数,不要往右拉,而是用“粘贴公式”,这样才不会破坏表格格式。
4、加入链接,把数据链接到TB中,用附注中的数减去TB中审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数。如果附 ...
目录合并步骤:一、合并报表原理(一)从财务报表的生成说起(二)合并抵消分录的真实过程1、把上期的分录抄过来,影响未分配利润的,全部变成年初未分配利润2、对本期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进行处理(三)“累计调整法”和“权益法”的比较(四)“累计调整法”转换成“权益法”(五)能够实现自动合并的“成本法”(六)股东未完全出资(七)分公司或没有出资的子公司二、合并报表前期工作(一)确定合并范围(二)填写单体TB(三)把单体TB过到合并TB三、做三家公司的案例,体验成本法四、本期处置子公司(一)一次处置(二)成本法转权益法(三)成本法转公允价值(四)注销子公司、分公司五、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一)一次购买(二)公允价值转成本法(三)权益法转成本法六、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一)母公司的分录(二)最终控制方的合并方法七、层层合并,存在孙公司的情况(一)分层合并(二)在最终合并层面一步到位?八、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九、购买少数股东股权十、处置少数股权,但不丧失控制权十一、少数股东增资导致稀释母公司股权十二、母公司增资十三、交叉持股(一)母公司与子公司相互持股(二)子公司相互持股(三)母公司持股孙公司十四、内 ...
我一般这样理解:
(1)先看下各个准则的适用情况:
权益性投资
个别报表
合并报表
子公司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
《合并报表准则》
合营联营企业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合营安排准则视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
不适用
上述两者之外
《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
不适用
(2)把握两个基本原则:A:从一个准则跑到另一个准则,说明风险报酬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全部终止确认再重新公允价值计量,即:先售价卖光再售价买入。
B:重新计量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有且只能出现一次。
(3) 举例:A:出售80%股权变成30%股权
分析:个别报表:80%股权以前在《长期股权投资》,30%股权依然在《长期股权投资》,没有跨越准则,所以不存在公允价值计量,即简单的:
借:处置价款-50%股权
贷:长期股权投资-50%账面价值
贷:投资收益:
合并报表:以前适用《合并报表准则》,现在不适用了,发生准则跨越了,适用原则A,即最终的分录为:借:处置价款-50%股权 借:长期股权投资-30%公允价值(即把剩下的30%卖光再同样价格买入) 贷:享有的净资产等 贷:投资收益,由于个别报表:借:处置价款-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