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杏花微雨,小生初涉审计
领导将审计范围内的公司(一个集团:分、子、孙公司无数)分层应对:全面审计、专项审计、有限审计
当贡献率在 5%—10%时,除性质问题,我司只对其实施专项审计,即只对金额大于所分配的 TE 以上的账户及性质严重的账户实施审计程序
金额大于 TE 的报表项目才做审计程序,才抽凭,才发函,才监盘,才测算,才刷三表,才开实质性底稿
性质问题何解,单体层面货币资金必开底稿,100%函证,不论大小;合并层面,特 殊产业(诸如与集团产业不同之行业),复杂交易(诸如债务重组,股权买卖)。。。
当贡献率在 1%—5%时实施有限审计(即分析性复核),凸显格调的话,不妨称其为 ARP=analytical review procedure
整家公司一张实质性底稿都不必开,描述一番年度波动收工
某些事务所对不重要组成部分(即贡献率低的分子孙公司)执行审阅,基本只做明细表和分析程序,灵活追加项目组认为必要的额外审计程序,诸如货币资金函证、存货监盘。。。
所谓审阅,其实与这里的有限审计&专项审计别无二致,换汤不换药
贡献率何解
先温习一波老掉牙的审计小知识
财务报表 ...
审计的起点是未审报表,(Benniar:其次是组织结构图)
开底稿难免会出现调整,不然不成抄数师哒(当然也有抄数式审计,金主爸爸不让调)
关于调整, 调整有三
A 帐表调整(如双边挂账)
B 重分类调整,即 Reclass Journal Entry(RJE),完全可以调表不调账,没得影响
(现如今很多企业的财务软件也会自动重分类列报)
C 账项调整(部分人称之为真正的审计调整),即 Adjustment Journal Entry(AJE)
(进阶之)滚调,即累计调整,其最终目的是达到正确的期末余额。
结论:所有情况下都需要滚调(一方调资产负债表项目,一方调利润表项目,部分人称之为真正的滚调)
1. 资产负债表的滚调,都需要滚调,除非是资产类科目重分类
2. 利润表的滚调,都需要滚调,除非是利润表科目重分类
3. 客户改正的滚调,只滚调未改正部分(不能无脑将利润表项目替换为年初未分配利润,资产负债表项目保持不变)
4. 重分类的滚调,只滚调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交叉部分
5. 跨期滚调,只需滚调利润表和年初未分配利润
最后,瞎扯两句,委实称不上心理建设。项目多的部门,怕是预审已经开始了, ...
C 社何许人也,曾任职 PWC、券商,拥有 CPA、保荐代表人资质。
以下为其随笔(有所删减)我是审计出身。
记得我刚入行,很崇拜带我的老师,现金流编的贼溜,你都没反映过来,他就轻松说出其加减的原理,感觉他很聪明。
那会儿,我还不能体会经验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总将这些现象归于智商问题,作为一个有志青年,作为一个一次考过四门 CPA(审计、会计、财管、战略)的我,作为一个在学校里充满专业优越感的我,怎能接受这样的事实,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我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我“犯病”的程度估计大家都不曾有过,做注会题时,每当多思考一秒钟,第一个念头闪现的就是前辈的影子,觉得他一定认为这道题很简单,于是就会很心慌,甚至冒出冷汗,哪怕我研究总结出一些规律,也丝毫不再有成就 感,因为我觉得在他眼里可能就是小儿科。
前三年审计干的稀里糊涂,自认为没有一家单位审的清楚的,沉浸在数据的复制粘贴凭 证的复印打印,底稿的打孔装订,做完一个项目,对这家企业的财务状况做不了整体评价,收入利润情况更是一脸懵 B,对行业就别提了,说我审过都脸红,啥都不知道。
记得是我执业第三年,作为现场负责人带队一个三板挂牌项目,合伙人 ...
先叨叨基本概念,极其简单,但无比重要
序时账=日记账:不妨理解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分录,诸如我们会拿银行流水日记账去执行大额流水双向核对。。。好巧不巧, 此时的银行日记账也是明细账
明细账=明细分类账:不妨理解为按科目汇总的分录
总账=总分类账:不妨理解为科目余额表,按月抑或按年将分录汇总
先有序时账,核算会计一笔笔做的(录的),然后根据序时账就可以按科目筛选出明细账,再从明细账就可以做出总账,然后根据总账做出报表,后面三步财务软件都可以自动生成
这是会计,何以审计
审计底稿有三种数:账面数、未审数、审定数(某些流派审计底稿编制理念不体现账面数)
账面数=抄科目余额表**+-账表调整=未审数=抄企业的报表数(未审报表)+-审计调整=审定数**=审计师的报表数(已审报表)。。。其中账表调整抑或审计调整可以为零
账表调整,固定套路,常见的只有重分类,往来重分类+其他重分类
诸如我司有 2000 万应收——罗翔,一直不回款,在我一番游说之下,罗翔一下给我司打了 3000 万,2000 万应收成了 3000 万银行存 ...
某些项目组进场第一步就是找企业要资料,其实更建议进场前一两周以正式+非正式等多途径将资料清单发到企业对接人手中。。。并强调有的及时准备,无的及时沟通
不要想着提前说也没用,不要用客户的摆烂来惩罚自己。。。
不同类型的项目所需要的资料会有所不同,不同行业的项目所需要的资料会有所不同,不同风格的企业所需要的资料会有所不同。。。
故而,资料清单别太死板,别直接丢模板,尽量写清如有,需提供何种形式: excel、纸质扫描件(需不需要带章版本)、系统截图
如无,某些项需要提供反馈说明的N种联系方式+具体时间要求
可说明,审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资料清单也会随项目组对企业的进一步了解而不断变化。。。审计不是找事,也不是一次性不说清楚
还有些忌讳,诸如**蛮多资料就附在凭证后边,但就是不翻。。。**等抽凭机器人抵达战场,等制造航母看飞机上天
写资料清单不失为一项技术活
1、以前年度审计报告(首次承接的项目需要)、营业执照、公司章程等以前年度审计报告,有的所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报告披露还是很灵动的
退一万步,再烂的报告也会令你对企业的基本情况、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有所了解
2、最新的股权结构图(包含对外投资 ...
交易性金融资产注意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总有 X 往货币资金里头塞。
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非保本也一样哈),其合同现金流量特征不满足本金+利息 的基本借贷安排,应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根据其存 续期限和本企业的预计持有期限,列报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者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
结构性存款的收益若与利率、汇率等指数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等级挂钩,不满足合同现金流量测试,企业应当将其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列报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应收票据转让合同中未明确约定不附追索权的情况下,商业承兑汇票即使贴现、背书或保理,与其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并没有转移,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
关注大票换(拆)小票、票据融资等骚操作。应收账款
看看有没有存在诉讼的应收
以 1031 或者 1130 为基准瞅瞅有无大额+长帐龄
上市公司应充分评估不同行业客户的信用风险特征是否相同,并根据情况划分不同组合分别计提预期信用损失(分门别类搞)
合同资产一般满足合同资产确认条件的保证类质保金与应收账款的整体信用风险水平相等或基本一致
而已完工未结算资产可直接考虑以性质相同的应收款项组合中 ...
第一种虚增利润,撒手不管现金流,虚增的资产类项目为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这是相对初级的财务造假形式,一般情况下,企业会通过虚增收入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虚增收入的方式就是虚增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这些虚增的收入在未来是没有现金流入企业的
这种造假方式可以说简单粗暴,基本上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及本世纪初的玩法
由于应收账款是流动资产,容易引起关注,会造成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增速大于营业收入增速、收现比(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长期小于 1 甚至更低以及现金流与利润长期背离的现象,容易暴露
一言以蔽之:缺乏销售回款配合的虚增收入
第二种虚增利润,同时虚增现金流入,虚增的资产类项目为货币资金利润表虚增收入和利润的同时,虚增相应的经营现金流,对应的资产负债表虚增的不是应收账款,而是货币资金(如康美药业)
至于货币资金怎么造假,现实中是私刻印章、虚假回函、甚至开假银行网点来搞定,真的会将审计师们弄得晕头转向,点不清楚货币资金到底有多少
此类造假,由于虚增的货币资金无法产生利息收入的,可以通过计算利息收入和货币资金的匹配性出现异常而发现问题
一言以蔽之:函证控制做到位,实习生也能发现造 ...
一、资产负债表1、货币资金|预付账款A 存贷双高:诸如乐视网、康美药业
B 资金占用:无商品和劳务交易背景下,关联方对发行人或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同时也包含通过经营性往来的变相资金占用,如:虽然有真实的商品或劳务交易背景,但提前支付材料采购款、或延后收取销售款
2、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漏提、少提坏账准备,诸如 ST 华信
3、存货A 少提存货跌价准备,诸如海澜之家
B 可多可少,根据需求定数,诸如獐子岛——薛定谔的扇贝
4、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A 变更折旧年限增加利润,比如安阳钢铁
B 超长折旧年限,比如科大讯飞
5、在建工程A 延迟转资时间,推迟折旧,诸如金晶科技
B 预付工程款、预付设备款常常助力体外资金循环,诸如新大地,多笔现金通过平远县二轻建筑工程公司(平远二轻建),再辗转几手后伪装成营业收入流入新大地
6、商誉地雷、天雷、巨雷,比如华谊兄弟 10.5 亿购买冯小刚 1.36 万的工作室
7、无形资产|研发费用A 研发资本化率过高的问题,诸如乐视网、科大讯飞
B 虚列研发费用,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
8、长期股权投资|实收资本A 深挖可以挖到地 ...
要查财务造假,先要把造假的目的搞清楚,否则就是瞎查,事倍功半。
一、为了逃税而造假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有为了避税而做假账的冲动,有的为此做了两套账。 既然是为了避税,要动的地方当然是收入和利润,收入造假避间接税(增值税),利润造假避直接税(所得税)。
方法有很多,简单粗暴最常用的,收入方面就是能不开票尽量不开票,收了现金进外账(没有线索这个其实不好查)。
还有一个办法是推迟开票,推迟开票不仅可以少交增值税,还能少确认利润少交所得税,大多数企业或多或少都用这种方法,要查也简单,你看报表上的存货是不是一直在增加,如果再盘点就会发现这些货大部分都不在家,所以发出去的商品,又长期(半年或一年以上)不结转不退货的,都可能有问题。
利润造假和收入造假其实是一条线上的事,收入造假的结果往往是利润造假,当然也有企业不想做低收入,只想做低利润,因为客户要求开票,增值税税率低又可以转移,所得税税率高不能转移。
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成本费用造假,简单的说就是靠买票或收返利把成本做高(返利入老板私人账户)。
二、为了粉饰业绩而造假常见于国企和拟上市公司,国企是为了应付上面的绩效考核,拟上市公司因为财务指标达不到上市 ...
写审计说明时,大家通常会犯一些逻辑上的错误。这些错误出现时,通常不 会像数字不一致那么明显,给人的感觉就是,虽然说的对,但是总给人感觉哪里又怪怪的
比如说:
- 应收账款本期末较上期增长了 35%;
- 其原因是大客户 A 的金额大幅度增长,较上年增长了 80%。
这句说明的本质, 其实是同一件事情, 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层面重复说
还是停留在对事物的描述上,只不过一句是整体,一句是局部,并没有讲到应收账款增长的原因
再比如说:
- 为什么本年度的坏账准备金额增加 ?
- 因为本期末长账龄的款项变多了。
因为长账龄的款项变多,所以坏账准备的金额增加,听起来似乎是这么回事
但是仔细去想,坏账准备金额增加是个财务核算的结果,长账龄也是个结果,是业务核算的结果,这其实是在一因多果的情况下,用一个结果说明了另外一个结果,并没有触碰到原因
坏账准备金额的增加、和款项账龄的变长,可能都是由于一些业务原因引起,比如客户的资金链紧张、行业整体的下行等等
所以,探究因素之间,究竟是因果关系,还是一因下的多果之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
我们对于底稿的说明,无论是对于数据、业务本身的描述,还是对于原因的探究,都会 ...
